去年的今天,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简称“数字中国整体规划”),标志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高潮。
2024年1月,零壹智库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简称《报告》)。这是零壹智库连续第三次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并开始研发2024版报告。该指数展现了2008年-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并通过五大指标体系呈现数字经济的结构和驱动力。
在“数字中国整体规划”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分享该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洞察,并对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对2024年的发展做出展望。
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2008-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100上升至572.26,年复合增长率达13.27%,远高于同期9.48%的经济发展增速和3.58%的金融发展增速。具体而言,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开发和数字人才培养五大方面都取得良好建树。
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进入新阶段:《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简称“数字中国整体规划”)发布了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2022年底发布的“数据二十条”和2023年8月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使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数据资产入表进入实质性阶段。
延续2023年的发展势头,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显现出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底发布的“数据要素X计划”开启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在各地方的“两会”中,我们也看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广泛活力。
数字经济,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
一、行业:三次产业数字化各有特色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我们先看看三次产业数字化的总体情况。
(一)第一产业数字化进程最快
报告显示,第一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4.38持续稳步增长至2022年的233.83。
第一产业数字化企业存量、注册资本存量分别由2008年的165家、45.90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36900家、5866.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7.17%、41.41%。
2008-2022年,我国第一产业四大分类中,畜牧业尚未启动数字化进程,农业数字化企业存量占比(即农业数字化企业存量占第一产业数字化企业存量的比重)从63.03%下降到56.45%,林业数字化企业存量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9.70%上升到36.67%,渔业数字化企业占比基本上变化较小,由7.27%略下降到6.87%。
(二)第二产业数字化起点低、发展快
报告显示,我国第二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起点较低,2008年第二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仅为5.08,2022年中国第二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上升至453.04,增长近90倍。
2008-2022年,我国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数字化企业存量占比上升幅度显著,从2008年的14.87%上升到2022年的63.86%,采矿业、建筑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数字化企业存量占比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
(三)第三产业数字化发展快、增速快
报告显示,第三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2.47快速增长到2022年的375.23,增长近152倍。
2008-2022年,我国第三产业中,主要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居民服务业等)数字化企业存量占比上升幅度显著,从2008年的29.47%上升到2022年的96.05%,几乎占据了第三产业的全部。
而金融业的占比从2008年的54.46%下降到2022年的0.87%,甚至不到1%;制造业辅助活动企业存量则从16.06%减少到3.08%。
二、区域:海南、宁夏等省表现不俗
除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这些数字经济大市和大省外,我们还发现海南、宁夏、西藏等省的数字经济发展表现不俗;这说明,数字经济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动力结构”。这里选择几个省市简单展示一下。
(一)海南省:增速全国第一
报告显示,2008-2022年海南数字经济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关键在于其数字产业化驱动力强。
2008-2022年,海南数字产业化发展指数增速位居全国第1,尤其是数字技术应用业发展最为迅速,其中企业存量、注册资本存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3.52%、94.97%,均位列全国第1。
2022年海南数字经济核心业务营收超12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7.5%。海南积极寻求数字合作,成功创建全国首家省政府授牌的区块链试验区,且在2022年,园区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缴纳税收超过150亿元。
(二)青海省: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位列全国首位
报告显示,青海兼并了“2022年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以及“2008-2022年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年复合增长率排名全国第一”。青海的表现出人意料,不仅数字基础设施整体发展水平最高,增速也最快。
青海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8月,5G移动电话用户达365.35万户,同比增长49.31%。
2008-2022年,青海互联网接入端口、接入用户以及移动电话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3.02%、26.80%、14.59%,在全国分别排第4、1、2名。省会西宁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上线运行,镜像服务器建成投运。
青海省以“平台+云网+x”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农村宽带用户总数87.15万户,净增29.9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2.32%。青海已建成1270个数字化乡村示范村,2025个乡村信息点,568个乡村数字化系统。
同时,青海联通通过施“数字乡村+村集体经济”业务与村委会合作,通过宽带社会化合作协助村集体经济“破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截至2022年12月,青海联通通信合作社累计签约145个,与40个村完成建设交付,开发高价值宽带融通用户2800余户。
(三)宁夏:数字技术发展指数增速最高
报告显示,2008-2022年宁夏数字技术发展指数增速最为强劲,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1.26%,超出第2名13.59%。
宁夏一直全力推进数字技术发展,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合作平台,并为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政策与人才支撑。
2020年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户宁夏,2021年宁夏又被确定为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中心,是全国唯一“双中心”省区。
2023年3月,宁夏发布《数字宁夏“1244+N”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新建5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增加标准机架11万架,总量达到15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125万台,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023年9月,宁夏数字信息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建立专家智库,打造开放的数字行业交流平台,汇聚学术、产业和资本力量,以支持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和产业决策为导向,探索科技创新转化模式和机制。
(四)西藏:数字人才培育指数增速名列前茅
报告显示,2008-2022年,数字人才培育指数增速排名前10的省份分别为:青海、西藏、宁夏、贵州、海南、云南、新疆、甘肃、重庆以及广西。
2023年,西藏在北京、重庆等多地发布“英才汇聚·志向高原”招才引智政策推介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2008-2022年,西藏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也由2.94万人上升到4.40万人,在校生密度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近年来,西藏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低硫、低氧、低压、低湿、低污的自然环境优势,积极融入“东数西算”,打造拉萨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和核心节点,吸引了宁算、阿里云等数字产业项目的落地,实现了以产业引才的愿望。
三、2023数字经济大事件
2023年,在国家政策的顶层指导下,各省市、各行业积极响应,许多重要事件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数据二十条”在2022年底出台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随之推出了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他省市取诸如贵州省、海南省和广西省等也陆续出台相应的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落实政府指示。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将为我国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带来强大的驱动力,为算力产业生态相关企业、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重大利好。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入表表明它完成了从资源到资产的跨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数据资产意识,激活数据市场供需主体的积极性,为企业深度研发数据资源提供强大动力。
四、2024年:深化数字成果,发展新赛道
过去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数字中国的建设也具备一定规模。
2024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布局会趋于完善,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度加深,全面提身份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一)各省市将处于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爆发期
随着全国多地进入“两会时间”,我国各省市陆续公布了2024年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和举措。例如:
北京市将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深入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全面开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上海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数字深入贯彻多个应用场景;
四川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实施“数据要素×”行动;
重庆市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启动5个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新建5个未来工厂、1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吉林省深入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支持100个以上示范项目,建成3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0个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
西藏自治区制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规上工业和数字经济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
(二)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还将不断出台
在数字经济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情况下,各地区纷纷出台支持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未来几年,各地区还可能针对产业数字化出台更加精准的支持政策:
扩大第一产业数字化转型范围,提高农业、林业、渔业数字化渗透率,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改造产业生态;
2024年工业互联网建设将会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将会助推大量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
第三产业主要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未来将在数字金融、数字文旅等方面推陈出新。
(三)信创产业将继续扮演数字产业化的重要角色
5G技术是数字经济的基石,芯片是实现5G技术高速传输、低延迟应用的根基,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科技企业从未停下脚步,一直在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今年,华为旗下海思设计的5纳米手机芯片预计将推向市场,这标志着我国打破过往依赖芯片进口的局面,也是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不仅为科技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产核心软硬件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信创产业将继续在数字产业化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信创框架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信创行业的确定性向上,范围从省级以上政府变为政府+行业,规模从2280万台变为6000万台以上,建设持续时间从3年变为5年,建设时间节点定为2027年。
(四)数字人才培养将受到更多重视
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2008-2022年,数字人才指数值年复合增长率为7.88%,发展基础好。
根据《2023中国数字人才发展报告》近四年数据,数字人才主要集中在IT/互联网/游戏行业,人才占比4年均在40%以上。数字人才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人才呈逐年增长态势,2022年人才比2019年增加了7.03%。
近4年来,数字人才平均年薪远高于全行业,且薪酬逐年增加,2022年比2019年增长11.5%。
《人才蓝皮书: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3)》之子报告《数字人才发展评价与趋势建议》指出:
京津冀城市群30万元以上薪资领先于其他城市群,特别是在50万元以上薪资段位中优势更加突出;
长三角地区20万-30万元薪资段位数字人才数量显著;
成渝地区数字人才的整体薪资较低,约七成薪资低于20万元,并且数字人才相对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与杭州地区。
数字人才不足会限制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培养更多的数字人才,数字人才培养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五)数据要素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报告显示,近年来数据要素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
2023年8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23〕11号),明确数据资源的确认范围和会计处理适用准则等,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利用人工智能、隐私计算、时空数据库等技术助力降本增效、促进安全流通和释放数据价值,数据资源入表为企业数据资源的资产化实现路径提供方向,多个省市接连推出关于数据确权、流通、使用、治理等方面的制度措施,落实数据基础制度,不断创新数据应用场景,尽可能最大化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六)数字平台合理合法合规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发布的《全球数字平台治理最新发展态势(2023年)》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数字平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在治理方面,要不断丰富反垄断监管手段、增强反垄断监管效能,降低数字平台巨头滥用数据与算法优势,限定交易、不公平高价交易等行为出现频率。
诸如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的数字平台企业,要破除算法黑箱困境,提高算法透明度,避免用户受困于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
(七)数字金融加大落实力度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是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量的有效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金融发展,未来应当加强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推动金融服务普惠万家,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主体等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质量;规范数字金融发展与治理模式,逐步建立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