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我见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已经沿用多年,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必讳言的是,这种统计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改革予以完善。笔者认为,不论是从收入角度还是从支出角度统计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都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统计方法,也不能反映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状况,当然也无法真实反映中国社会财富的增长量。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必须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曾有学者提出,中国并不存在单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统计方法上,中国借用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其实,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形成了以生产力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钢铁、粮食、棉花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但近些年来,中国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忽视了中国传统的生产要素计算方法。

笔者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要素核算方法。通过计算生产力要素增加量,分析国家经济素质和增长情况。生产要素非常复杂,统计部门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要素,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与后工业化国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工业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因此,采用生产力要素计算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从生产力要素角度来看,2023年全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2万亿千瓦时,这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核心要素;中国粮食产量1.39万亿斤,这是确保中国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肉类产量9641万吨,这是支撑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中国水泥产量20.23亿吨,这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中国造船量4232万吨、汽车3016万辆,这是中国工业产出的重要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应当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生产力要素的增长情况,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生产效率指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比,形成生产效率。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大,或者生产要素增加量相对较大,但是生产要素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那么,经济增长没有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充分考虑到生产效率。只有大幅度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在生产力要素投入产出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中国在超超临界火力发电领域世界领先。中国在巴基斯坦、印度建造的火力发电站,发电效率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中国上海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效率世界第一。

但也要看到,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衡量生产效率的方法不难,只要考察单位投入的产出量,即可计算出生产效率。在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中,增加生产效率指标,对督促生产单位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社会指标。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忽视社会成本。如果整个社会成本相对较高,那么,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多大的意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体系没有正确区分生产力指标和社会指标。考虑到一些国家社会治理成本相对较高,国家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这些国家大量资源消耗在国家治理方面,增加的财富无法用于提高国民的福利待遇,经济增长没有实际意义。

建立社会指标体系,就是要考虑单位公共预算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例,不能打着社会公益的幌子,降低生产效率,损害居民的利益。

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改革公共预算体系,进一步落实单个项目投入产出责任制。中国实行复式财政预算体制,各个部门的预算都必须张榜公布,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公民的监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财政预算细化程度不够,各级人大审查财政预算的时候,应当要求政府部门说明财政预算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严格把关,防止财政预算被滥用。广州市人大在审议政府预算过程中,对政府采购的电脑等设备价格提出质疑,收到良性反馈,并在实践中起到了好的作用。这说明只要高度重视社会指标,严格按照预算法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监督政府的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社会支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都是强化社会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要之举。相信随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系统化,中国社会指标将会变得更加清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会更加完善。

总之,建立有别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加海外收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应当适度恢复使用建国初期所形成的生产要素核算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产出生产效率指标体系,不断细化社会指标体系,从而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真正反映中国经济整体情况,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董萍萍 )
浏览:73
日期:2024-02-26来源:财经要闻时事新闻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