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赛马,仍在继续。
过去几周的时间里,从国家再到省市层面,都相继交出了2023年的经济答卷,庞大的经济版图背后也在发生着不少变化。
在最新出炉的2023年全国GDP20强城市中,排名靠前的城市格局相对稳定。从总量上来看,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继续保持其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其中,上海保持着全国第一大经济城市的地位,经济总量达47218.66亿元,抛离第二名北京超3400亿元。
京沪之后,深圳依旧保持着前三的位置,2023年GDP总量达到34606.4亿元,同比增长6.0%,跑赢全国5.2%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关注度较高的广州、重庆在2023年竞相崛起,GDP总量均突破3万亿元。具体来看,2023年广州以30335.73亿元的GDP总量,超过重庆的30145.79亿元,重返全国第四。
在3万亿量级之后,2023年“2万亿俱乐部”新增杭州、武汉两个席位,GDP总量分别达到20059亿元、20011.65亿元。至此,全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版图上都有了2万亿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GDP20强城市的版图中,最大的变化在于,泉州排名连续下跌两位,跌出了全国前20。而济南、合肥均上升了一个位次,分别位居第19、第20名。
而从GDP增速来看,共有15个城市跑赢或持平于“全国线”。这其中,郑州增速最高,同比增长7.4%;济南、重庆并列第二,增速均为6.1%。
泉州失守
泉州作为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2023年经济困境较为明显,跌出了全国20强。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泉州全年GDP达到1217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8%。从排名上来看,泉州下跌两个位次,排在全国第21位。
细看过去一年的数据,泉州经济一直承压前行。2023年一季度,泉州GDP一度出现负增长(-1.8%),成为唯一负增长的万亿城市,到了上半年数据出炉时,虽恢复到3.1%的增速,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泉州全年增速依旧没能跑赢全国平均增速。
从“三驾马车”上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1.5%、4.8%、-4.0%。由此可见,泉州外贸增速放缓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泉州城市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福建的经济大市,民营经济是泉州的一大特色,并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9个千亿产业集群。由于这些行业对外贸易的依赖度较高,在当前外部需求低迷、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的背景下,影响了其出口额。
“与此同时,泉州还面临着工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新增长亮点、人才缺失等问题,这表明泉州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够强,并且在外部环境不稳的情况下,显得较为脆弱。”丁长发说道。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泉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也远低于全年工业増加值増长6.5%-7%的预期目标。而从产业集群上来看,泉州仅有(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可被纳入“新兴”范畴。
不过,泉州对此也有所应对。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突出国土空间重构、产业门类重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
合肥晋级
在泉州下跌的同时,2023年合肥挤进了全国GDP20强,位列第20名。
2023年合肥GDP总量实现了12673.8亿元,同比增长5.8%。细分来看,工业是合肥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关键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创近21个月新高。这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1700亿元,同比增长54.6%,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4.5%,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0万辆,同比增长1.4倍。
丁长发分析称,合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合肥模式”,即地方政府投资与民营企业相结合的做法。这一发展模式吸引了科大讯飞(002230)、安科生物(300009)、比亚迪(002594)等一大领军企业,并培育出了高端制造业、电动汽车、生物科技和半导体等产业。
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在合肥工业产值中占比超过56%,相比之下,2013年时这一比例还不足27%。
“此外,合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在产业、人才、技术、投资方面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吸收了大量的外部的企业,使得合肥成为了投资兴业、安居乐业之地。”丁长发说道。
从投资来看,2023年合肥有效投资规模扩大,工业投资增量提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这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7.6%,对全市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97.3%。
合肥城市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合肥在突飞猛进,济南也在阔步前进。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济南、合肥两城的经济“拉锯战”极具看点。分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济南GDP领先56亿元,到了二季度合肥反超济南并短暂领先0.8亿元,但在三季度,合肥被济南反超10亿元。
随着济南持续在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加速发展,第四季度济南扩大了与合肥的差距。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济南GDP达到12757.4亿元,领先合肥83.6亿元。
2024年,两城之间的经济赛马还在继续。济南将GDP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5%以上,合肥则将目标锁定在6.5%以上,两地目标均与上年持平。实施路径上,均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
对于合肥来说,2024年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力争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欲破3500亿元。济南则将塑强主导产业新优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并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以上。
经历了洗牌之后,西安、南通作为全国20强的后备军,同样备受关注。2023年西安、南通两座城市进击势头强劲,GDP总量分别达到了12010.76亿元、11813.3亿元,增速分别为5.2%、5.8%。
对此,丁长发分析称,西安的科创实力、工业体系基础较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并且依托于多重国家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赋予西安区位和经济地理中心的优势。而南通则背靠上海,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了上海制造环节转移,科技、人才等“溢出效应”。“但从整体来看,在全国20强的后备军中,西安的底气和优势较强。”
(责任编辑:刘静 HZ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