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萌
见习记者 寇佳丽
2023年,中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其中“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表现优异。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
对此,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三样”出口高增长的背后,既有全球需求在特定领域的增长,也有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积累与沉淀。未来,“新三样”出口将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更多附加值。
带动外贸优化升级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外贸进入了新的转型升级阶段,将眼光望向国际市场更远处。
2023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及相关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高质量实施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拓展企业的国际发展空间。
此前,税务总局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促进外贸平稳发展的通知》指出,进一步优化出口企业营商环境,从帮助企业提高出口业务办理效率、支持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引导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成长等多方面部署工作。
在此背景下,我国“新三样”出口逐步释放潜能,并成为外贸稳增长优结构的重要动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三样’出口对外贸优化升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拉动出口贸易加速绿色化转型、提升出口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出口附加值跃升。”
“具体看,以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正持续助推全球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电动载人汽车产品和核心技术已实现自主可控,大大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关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在提高;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三样’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已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吕越进一步表示。
打造出口产品硬实力
“新三样”出口早在2022年就大放异彩。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电动汽车出口增长了131.8%,光伏产品增长了67.8%,锂电池增长了86.7%。在受访专家看来,“新三样”出口持续取得优异成绩,与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催生多样化需求紧密相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制造业产业规模大,上下游产业集聚和高度分工,可以利用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这提高了‘新三样’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伴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稳步迈进,中国产品在技术含量、质量等方面都更具竞争力,可有效满足国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新三样’产品在不断满足国内规模化生产、消费需求的过程中,精准定位锤炼产品,积累了更多经验,为‘出海’打拼奠定了扎实基础。”梁海明表示。
从“新三样”行业自身来看,其具备的三大优势,即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行业重视并持续开拓国际市场、产业链扎实布局,也为出口佳绩贡献颇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新三样”相关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东盟、欧盟等地区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此外,业内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进一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例如,星源材质日前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准确把握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方向,积极推进南通基地、佛山基地、欧洲基地、东盟基地的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司干、湿法及涂覆隔膜的产能,为公司进一步全球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产能保障。
助外贸新动能加快聚集
2023年,“新三样”出口实现突破性增长,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未来,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创造”如何在国际赛道跑出加速度?在受访专家看来,主要着力点在三个方面,即政策支持、重视研发投入、开拓市场。
宋思源建议,应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积极利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自贸区(港)的制度优势,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综合施策支持“新三样”出口增长,进一步提高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
陈建伟认为,今后较长时间内,科技创新都会是中国产品出口的明显加分项,相关企业要持续加码布局研发环节,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产品可持续升级,打造“中国创造”新名片。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国际循环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了2.8%。
对此,梁海明表示,2024年我国要积极推动经贸合作,深化合作领域,包括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充分挖掘贸易协定带来的市场潜力,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体现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出口13.47万亿元,增长2.8%,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到56.6%,其中船舶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球领先。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评论员田惠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产品出口表现突出,推动了中国从以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技术出口转变,这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表现。
谈及“中国创造”出口的未来,田惠敏表示,我国外贸综合竞争优势依然突出,外贸新动能加快聚集。下一步,要围绕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深入企业听意见、解难题,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强化企业发展韧性,助力“中国创造”在国际赛道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