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为充分发挥标准对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称“《建设指南》”)的意见。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新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降低了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了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互通,但要避免标准制约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活力,需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避免过时或限制新技术的应用。
此次《建设指南》提出目标,到2026年,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类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例达到60%以上,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标准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有助于引导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遵循相同的准则,推动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促进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王鹏说:“标准化有助于统一人工智能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还能进一步降低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随着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如果标准规范过于严苛细化,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遵循既定规则而非积极创新开拓。
因此《建设指南》首个工作原则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联动机制,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成标准。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避免标准制约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活力,标准的制定应该采取敏捷迭代的方式,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求进行更新和完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该保持开放性和参与性,鼓励企业、学术界和其他相关方积极参与,确保标准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此外,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场景和应用的需求,为创新提供空间。
智帆海岸机构首席顾问梁振鹏补充道,我国在制定人工智能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国际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确保标准与国际接轨,避免不必要的制约。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建设,既能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又能激发创新活力。
(编辑 闫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