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1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质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政策不断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良好发展机遇,这与北交所的定位高度重合。当前北交所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潜力和投资回报。北交所的投资环境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也奠定了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政策引导资金
投早、投小、投科技
《通知》明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推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当前,北交所共有24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3829.06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五成。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余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北交所定位服务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导资金流入,可以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梯度培育的金融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市场竞争力。
大量优质上市公司也是交易所交投活跃的关键。从北交所“后备军”来看,2023年新进新三板创新层的404公司中,有246家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占比60.89%,96家新进层公司已提交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材料,22家公司在进入创新层后提交了北交所上市申报材料。
据统计,上述404家公司平均实现净利润超2700万元,超全市场平均水平3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94家。同时,近七成公司分布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先进行业,研发强度较高。
同时,北交所的投资价值正逐渐被证券机构挖掘。东吴北交所团队认为,伴随北交所高质量扩容,投资者信心及交易活跃度亦有望持续提升,北交所配置价值日益凸显。
北交所改革
正由量变到质变
2023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深改19条”),该政策的出台拉开了北交所深度改革大幕,改革政策正由量变到质变,北交所也从之前的较为孤立市场向A股体系融合。
“北交所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系统合力,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1+N+X”政策框架的专项安排。
“深改19条”发布以来,北交所利好政策发布与落实速度较快,优化挂牌公司申报上市安排、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扩大做市商队伍、优化转板机制等为北交所流动性提升带来更多空间。
1月15日,北交所公司(企业)债券市场正式开市。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交所已先后成功发行了国债、政府债和企业债。大力推动北交所债券发行工作,是促进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风光公用环保首席分析师陈显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多项改革举措持续落地背景下,北交所迎来投资者数量逐步提升、做市商有序扩容、基金仓位提升、成交额提升等积极变化。
展望后市,市场人士普遍对920新代码、直接IPO、转板等重磅举措的落地充满期待。
诸海滨认为,随着北交所转板制度的畅通、直联机制对于优势企业自新三板上市北交所的支持、直接北交所IPO制度的探索与落地,北交所市场的整体估值中枢锚正面临重新确定,市场认可度和吸引力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