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璐
日前召开的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便利度。”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外资投资便利度提升。我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全球配置的重要选择。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11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54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3%。
市场人士认为,预计2024年美联储将逐步进入降息周期,中美利差逐步回归正常,加之外资投资债市便利度提升,中国经济基本面进一步修复,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的配置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并更加深入参与信用债市场。
债市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11月末,共有1115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较2022年底增加44家。
市场人士认为,下一步,债市对外开放有望在互联互通、优化入市流程、丰富交易品种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内地与香港债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值得期待。2023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提出,“加强债券市场建设,促进债券市场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有序互联互通。”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外资持有我国债券的结构主要以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信用债偏少。由于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以企业债、公司债等信用债品种为主,当前境外投资者在交易所的持债规模较少。未来,随着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不断增强,境外机构投资者有望更加便捷、深入地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宽其投资范围。
外资期待丰富交易品种。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祺表示,境外投资者期待进一步增加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品种,例如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国债期货等,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债券组合的流动性,以及更加灵活地管理债券组合的利率风险,尤其是长期限的风险。
财达证券资本市场总部总经理郝晓姝向记者表示,未来,推进债市对外开放,可以在持续推进国内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打造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国际“生态圈”;针对市场需求,创新优化境外投资者入市流程与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完善。未来可预见的是,监管部门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登记结算、评级、税收等各项规则制度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便利性。
外资连续增持人民币债券
2023年四季度以来,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积极性有所提升。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11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54万亿元,连续3个月增持。分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20万亿元,占比63.0%,政策性金融债0.77万亿元,占比22.1%。
对于近期外资连续增持人民币债券,市场人士认为,一方面在于中国经济基本面回升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在于美联储加息步入尾声,中美利差倒挂程度缓和。
明明表示,首先,10年期美债收益率高位回落,驱动中美长端利差倒挂程度有所缓和,进而驱动国内债券市场的外资流出压力放缓;其次,综合考虑人民币债券资产“票息+汇兑”的综合收益,其配置价值有所凸显,这或是近期境外机构持续增持我国债券资产的关键因素。
郝晓姝表示,随着国内经济基本面进一步修复,人民币资产对外资吸引力增强。
2024年,随着积极因素积累,以及债市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外资有望继续增持中国债券。
明明认为,未来支撑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的积极因素更多,外资中长期或重回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的趋势。
郝晓姝认为,2024年外资仍会继续增持中国国债。首先,美联储或逐步进入降息周期,中美债券利差收敛,外资回流;其次,1年期的在岸美元兑人民币远期汇率与同期的即期汇率仍有差距;最后,境内债券在外资资产配置中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外资对我国信用债关注度逐渐提升。郝晓姝表示,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资吸引力逐步凸显、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加大等多重因素下,境外机构将更深入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如信用债市场。
“近期有一些境外投资机构开始有兴趣参与信用债券的投资。”郝晓姝表示,但境外投资机构往往对境内发债主体了解有限,中介机构应采取路演推介等多种方式加强境外投资机构与境内发行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