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碳”索新市场 长江经济带逐“绿”前行

见习记者 刘茜

“截至2023年12月21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33亿吨,总成交额242.81亿元;累计清算9.50万笔,累计清算金额485.62亿元。”每日15时,碳市场收盘后,通过主、备两条跨省专线,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从上海传输至湖北,由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公司(下称“中碳登”)进行日终清结算处理。

两年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启动,全球最大碳市场鸣锣开市,分别被称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和“龙腰”的上海、武汉,共同承担全国碳交易体系的支柱作用。其中,交易系统设在上海,登记结算系统设在武汉。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年碳排放总量预计至少在70亿吨,涵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可达6000亿元。当前,全国碳市场正处在从地方试点到全国统一碳市场过渡的窗口期。全国共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长江经济带就占了3个。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肩负着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使命。近期,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研沿江多个城市发现,“双碳”目标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示范,正为全国“碳”索新市场带来启示和借鉴意义。

“碳资产大脑”护航

全国碳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绿色引擎”,也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关系、切实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提供有效途径。

作为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与“碳交易枢纽”,中碳登承担了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清结算等重要职能。自组建以来,中碳登高速运转,护航全国碳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碳市场。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进中碳登大厦3楼登记结算大厅,大屏上显示着全国碳市场行情K线图。账户、登记、结算、信息等柜台后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为全国各地的企业提供碳市场相关政策、交易规则、系统操作等咨询服务。

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清缴工作接近尾声。中碳登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向记者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运行,全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功能初步显现,基本实现预期建设目标。特别是第二个履约周期以来,全国碳市场坚持以全面提升数据质量为中心开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碳排放数据质量明显改善,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促进企业减排效果显著。

龙头舞起,聚势强链。中碳登的落户,也意味着湖北有了首个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国性要素平台。依靠中碳登这个“聚绿盆”的磁吸效应,资金、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要素纷纷聚集。

中碳登所在的中碳登大厦,被武汉定位为全国首个专门承载“双碳”产业的商务楼宇,以吸引“双碳”产业链头部企业聚集。在这座大厦里,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湖北公司、中碳教育科技(湖北)有限公司等一批头部企业已相继落户。

大楼内规划了碳金融集聚区、碳市场服务区、碳管理咨询区、碳科技创新区、碳产业发展区五个专区,初步形成碳交易、碳登记、碳结算、碳评级、碳信用、碳核算、碳科技、碳基金、碳资产管理等碳市场服务产业链,也被大楼内的企业形容为“一栋楼就是上下游”。

今年6月入驻中碳登大厦的武汉华商低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湖北省涉足八个行业30余家大中型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长50%。

“围绕‘双碳’目标,湖北持续加大双碳产业发展力度,将有效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院长严飞认为,湖北正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碳交易服务机构落户,培育有基础的本地服务机构,形成完整的碳交易产业链和服务网络。

产业创新驱动绿色低碳

驱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建立全国碳市场,不仅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协议的重要举措,还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沿江各个行业都在从产业链的角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1月30日,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举办。在COP28中国馆,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发布了“零碳长江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纪实报告,向全球讲述了长江经济带企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故事,提出了“中国企业零碳解决方案”。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来到报告中提到的九州通(600998)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物流”),该公司所运营的东西湖物流中心是医药物流行业唯一一家国家智能仓储示范基地。九州通物流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公司从创新循环、绿色环境以及低碳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与管理。

作为一家科技驱动型的医药供应链服务型企业,九州通年营收已超过千亿元。在九州通物流全国调度中心,一个工作人员就“看”住了公司在全国各地的生意。巨幅显示屏上的中国交通地图闪烁着上千个光点,每个光点就代表着一辆正在运营的物流车。点击这些光点,不仅能看到所有物流车的及时信息,调度中心还可以为每位货运司机推荐最优配送路径。

事实上,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已经接管了九州通的绝大部分业务。走进智能仓库,记者看到,40多个高约15米的货架在眼前一字排开,提升机高速上升下降,机器人小车来回穿梭,按照系统指令收发货物。

“通过对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进行数字化和绿色化改造,大大降低了流通环节成本。”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对“Bb一体化”系统进一步升级,终端物流效率再次提升,目前已投入运营湖北、上海、浙江等6处“BC一体仓”,每日揽收率达99%以上。同时,九州通还为阿里健康、茅台(600519)等提供技术输出及供应链解决方案,去年这项业务实现收入6.61亿元,同比增长24.43%。

长江经济带上,更多的企业将产业降碳以“链”和“环”两种方式向纵深推进。

在四川宜宾,“链主”宁德时代(300750)的到来盘活了当地动力电池产业。打造“零碳工厂”的同时,宁德时代也在探索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路径——利用专业工具与数据库,建立产品碳足迹的构成模型,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以协助上游企业减碳。

“在‘双碳’目标和绿色浪潮冲击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成为短期促增长、长期促转型的新动能。”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在报告中指出,作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如何在“双碳”背景和能耗“双控”政策叠加的硬仗和持续战中走在前列,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试点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在“双碳”目标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聚焦绿色低碳技术,政府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双碳行动”在全国形成了示范效应。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首批选取15个省区按照名额分配,建设2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和10个试点园区。随即,试点名单出台,记者梳理发现,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中,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这5省中的11个城市和园区均榜上有名。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要“试”的,其实就是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江苏、浙江是用能大户,安徽、湖北、湖南是经济强省。这5省具备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代表性,有利于探索多元化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为全国按时实现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工业园区总数超过1.4万个,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31%,且存在产污集中、污染繁杂等突出问题。因此,工业园区的减碳之路并不好走。

纵观长江经济带上的11个试点地方,其中的3个园区都是在碳排放领域走在前列的高新技术园区。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在机制和平台的探索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启用了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交易体系;围绕碳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使用,该园区建立起一套区域级的市场化碳减排交易体系。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近5年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正在着力打造“三大高地”,即“双碳”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应用高地、绿色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高地。

其他8个试点城市也是各有特色。杭州早在2010年就入选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目前聚焦于发挥数字、科技和制度三大优势,打造数智赋能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为全国产业轻量型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提供杭州经验。而江苏盐城以“绿能”闻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规模大、占比高,是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

记者注意到,这8个试点城市中,也有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城市,如湖北十堰、安徽亳州。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江认为,碳达峰试点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碳达峰的关系,避免对经济发展造成过大冲击。那些并不突出的城市,如果它们在试点碳达峰的基础上还能实现经济增长,就等于摸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这样的经验,放在全国,可能更具有复制、推广的可操作性。

碳普惠构建多元激励体系

开展碳达峰试点是实施碳达峰行动的重要抓手,对政府而言,也将促使他们制定更科学的碳达峰行动方案。目前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均已公布了碳达峰“施工图”。

如何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居民的行动自觉?记者注意到,11个省(市)的碳达峰“施工图”,不约而同地将碳普惠机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引领居民侧、消费侧的低碳转型。

碳普惠,是一种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扫码骑车等,这些绿色生活方式带来的减排量聚沙成塔,也会产生巨大的碳减排效益。

今年国庆期间,武汉一对新人以“众筹”的方式,把友人的碳普惠减排量汇集起来,为自己举办了一场碳中和婚礼。

据测算,这场婚礼因交通、住宿、场地用电等共产生2.32吨碳排放量。在武汉的碳普惠平台“武碳江湖”小程序上,亲朋好友把践行低碳生活所产生的1.335(实际抵扣1.32吨)吨碳普惠减排量捐赠出来,加上新人购买的1吨湖北省碳排放权配额(HBEA),实现了一场碳中和婚礼,并拿到武汉首份“婚礼碳中和证书”。

在长江经济带,碳普惠的推广普及正在加速。

武汉提出用3年时间为广大居民谋取“碳权益”,碳普惠减排量作为个人的“碳权益”被存储到个人碳账户中,可用于兑换商业代金券、免费停车券等。成都“碳惠天府”平台累计开发碳减排项目106个,成都大运会、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等414场会议活动,均通过购买“碳惠天府”碳减排量参与碳中和公益行动。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碳普惠机制对于推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碳普惠减排量有望与碳市场衔接,可上市交易,用于企业的碳履约,通过市场化机制,动员更多公众参与消费端碳减排。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标签: 文华财经官网
浏览:644
日期:2023-12-25来源:财经新闻app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