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马骏:提升碳定价机制作用非常必要

12月16日,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支持,《财经》、财经网、《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论坛主题为“探寻复杂环境下高水平开放之路”。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前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马骏在论坛上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和欧洲共同牵头编制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在去年正式发布。这套目录包括了72项中欧共同认可的有减碳效应的经济活动,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绿色活动,如光伏、风能、电动车、电池、储能、低碳交通等。这套标准出来后已经在国内机构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至少有十几家大型机构在境外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用这个目录进行贴标,两百多只中国的存量绿债也用这个目录进行了贴标,促进了中国和全球市场之间绿色资本的流动。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

马骏谈到,有必要提升碳定价机制作用在推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它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一种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活动配置的机制。当然,要设计好、发挥好碳定价机制,还有很多提升意识、能力建设、与国际互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另外要建立中长期碳价的预期,引导中长期资本进入绿色低碳的经济活动。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主持人:首先,有请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做主旨演讲,掌声欢迎!

马骏:大家下午好!刚刚结束的COP28大会达成了几个共识,在能源转型领域包括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要翻两番,未来能效提升速度翻倍等。同时在绿色金融领域也有许多热烈的讨论。在此我把绿色金融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几个重要趋势给大家简要做个介绍。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应该在2016年。当年,中国是G20的主席国,当主席国可以设立议题。当时我们希望推动在G20框架下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全球共识,所以在中国倡议下发起了G20绿色金融研究组,后来这个机制又升级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在这个过程中,G20层面已经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全球共识,第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绿色(可持续)金融的界定标准要逐步提升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目前,全球对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至少有250套,而且互相之间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某些经济活动在一个国家被认为是绿色的,到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地区可能不被认为是绿色的,这样对跨境的资本流动形成了障碍。界定标准不一致还会导致很多别的问题,比如跨境绿色资本流动要经过多重认证,成本增加;再如由于标准太多,会增加洗绿的风险,因为有些机构或产品可能会找一个最低的标准把自己冠名为绿色。为解决这些问题,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明确提出要推动提升可持续活动界定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

在这个领域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是,过去四年来,中国和欧洲共同牵头编制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我有幸代表中国担任这个工作组的共同主席。这个工作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去年发布了中国和欧洲共同认可的IPSF《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onomy,简称CGT),其中包括72项减碳的经济活动。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绿色活动都在其中,例如光伏、风能、电动车、电池、储能、低碳交通等等。这套标准出来后已经在国内机构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至少有十几家大型机构在境外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用这个目录进行贴标,促进了中国和全球绿色资本的流动。最近,我们又把符合共同目录要求的中国存量绿债进行贴标。四五个月前,我们绿金委组织了一批绿债认证机构对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约两百支债券贴上了共同目录标签。目前已经出现了在在这些贴标债券基础上的CGT基金产品。最近我们又考虑将交易所挂牌的绿债进行CGT贴标。目前整个市场至少有1400支中国绿债,如果其中有五六百支符合共同目录标准的话,并对它们贴上CGT标签,就会显著提升我国绿债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外国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债券通、CIBM Direct、QFII和境外发行的CGT基金产品等渠道买到这些中国绿金产品。

这个提升绿色标准可比性、兼容性的趋势不仅仅限于中欧之间的合作,CGT工作组还对其他国家开放,最近引入新加坡成为未来CGT版本的参与方。未来我们要做出的共同目录不仅仅是中欧两家的双边合作,而中、欧和新加坡三方的合作成果,以后还可能会扩大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延着这个趋势,CGT有望成为一个提升全球绿色界定标准兼容性的核心机制。

我要讲的第二个国际趋势,是关于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趋同化。全球在披露方面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有些叫环境信息披露,有些叫可持续信息披露,有的叫ESG披露,据说全球有几百种,很乱。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管理着几十个来自不同国家股票的基金经理,每一个国家的股票都按照本国的披露要求进行披露,披露出来的数据互相之间是不可比的,同样的指标内涵不一,质量不一,还有一些国家的数据是缺失的,这种情况也会造成绿色资本跨境流动的障碍,也会造成洗绿风险、识别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G20于两年多前高调支持了旨在整合全球相关披露准则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成立。这个支持非常重要,因为各种各样做披露标准的非政府机构太多,ISSB是唯一得到G20明确支持的。ISSB在今年六月拿出了包括两份希望全球各国采纳的可持续披露准则。由于G20和IOSCO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它现在有底气在各个国家的监管部门层面推动把ISSB标准变成本国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会把ISSB准则作为本国、本地可持续准则披露的重要模块,逐步实现全球可持续披露领域的可比性和兼容性。

我讲的第三个方面的国际合作趋势,是强化能力建设的共识。从2016年中国发布绿色金融指导意见算起,我们经过七到八年的建设,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达到28万亿的余额。过去十来年,OECD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除中国之外的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金融还刚刚起步。这些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跟上,无法把本土金融体系绿色化并动员其国内金融资源投入到绿色低碳产业,就会成为未来全球应对变化的一大瓶颈。所以G20在今年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项新共识,就是要强化国际社会的合作,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提供更多的可持续金融方面的能力建设服务。为响应G20的号召,在刚刚闭幕的COP期间,我担任院长的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绿金院)组织全球42家机构共同发起了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pacity-buildingAlliance of Sustainable Investment,简称CASI)。这个联盟中主要有两类成员,一类是知识提供方,它们在绿色金融方面有丰富的理论、标准、实践经验,另外一类是在发展中国家提供传播渠道的机构,包括来自于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亚、中东地区的金融行业协会等。未来几年,我们希望CASI能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可持续金融能力建设的平台和传播机制,也希望与在座的有兴趣的机构和同事们一起合作。

最后简单说一下全球碳市场的标准接轨以及互联互通问题。我这里主要讲自愿碳市场。自愿碳市场机制在全球有几十个,比较大的像VCS、GS 还有中国CCER,还有很多规模比较小的,仅东南亚就有七八个。许多专家都认为未来自愿碳市场应该为自愿碳减排活动,尤其是许多绿色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激励,所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一个全球规模不大的自愿碳市场由于标准不一被分割成为零零星星的市场,而且在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投资者难以识别来自于哪些地区的哪些碳信用产品是有诚信的、是高质量的,是能防范洗绿风险的,这就为对许多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负面影响,让他们不敢参与这个市场。很多投资者购买这些产品的动机可能是它承诺了碳中和目标,要通过购买碳信用来抵消其部分自身运营的碳排放,但他万一买了一个假的、或不太绿的碳信用产品的话,这个交易不但不会给他的ESG表现加分,反而会减分。这种担心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国际上应该形成一个关于自愿碳市场标准的共识,为全球所有自愿碳市场机制提供一个保证质量和诚信的底线,以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也需要一套更加一致的全球自愿碳市场标准。如果各个市场的标准参差不齐,一些标准也没有获得全球认可,一些开发减碳项目的业主就未必敢参与,担心万一按某一个标准开发之后未必卖得出去或卖得出好价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不一致也对市场的供给构成了一个约束。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几年前全球形成了一个名叫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ntegrity Council of Voluntary Carbon Market,简称ICVCM)的自愿碳市场标准机构,开始编制一套旨在适用于全球的自愿碳市场准则。我是ICVCM中唯一的中国理事。ICVCM最近推出了叫做Core Carbon Principles的十条原则,以及评估各地机制是否符合这些原则的评估框架(Assessment framework)。 CCP的这些原则基本上是全球共识,但是比现在部分国家或地区自愿碳市场的具体做法在某些领域要求更高一些,更严一些。

主持人:刚才大家都谈到了碳市场还有碳定价,我们也知道目前来看它所覆盖的范围还是很小的,我们如何能够促进碳定价对全球减排的作用?全球碳市场的联通怎么看?

马骏:关于碳定价对一个国家的减排作用,这主要反映的该国从政策上的如何定位这个工具。欧洲对其定位很高,做了很多基础安排,可以说是把碳定价机制作为减排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也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其他不少国家在政策工具选择中不一定把碳定价机制作为最重要的减排工具,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更多依赖于非价格工具,包括各种行政手段在推动减排。

提升碳定价机制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一旦建成,它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一种引导更多资源向绿色低碳配置的机制。具体功能方面,我同意其他专家的意见,即碳市场应该提供对减碳的激励机制和对减碳活动提供新的融资方式。但是在碳市场构建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决策层如何充分理解碳定价机制的作用,如何提升设计、运行这个机制以及管控风险的能力,如何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产品选项,如何与国际市场保持互动与国际标准接轨等。

关于如何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没有金融机构参与和衍生工具的引入,流动性肯定做不起来。现在参与我国全国碳市场的两千多家企业,到了快要清缴时会产生一些需求,做一点有限的交易,可能一年交易量也就约一百亿元。如果金融机构参与进来,包括期货、远期、期权等衍生工具参与进来,一下子可以将流动性提高十倍以上。因此要重视通过引入金融要素提升流动性、提高定价的有效性,同也通过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的工具。另外,碳市场应该要有引导中长期的绿色低碳投资的功能。目前的现货市场只能影响今年的活动,比如今年这家控排企业有剩余配额可以出售,就获得了“奖励”。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企业为未来五年、十年减排的投资,让更多金融机构愿意支持这些中长期的减碳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要求碳市场能够通过远期、掉期、期货和期权合约等工具提供中长期的碳价,争取让碳价能够展示出来五年、十年以后比现在高几倍的趋势,这样的话,政府一分钱都不用花,靠这个未来价格的信号就可以引导银行、私募投资基金等机构,告诉他们未来减排活动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从而激励资金现在就投入到这些活动中。

关于碳市场的国际互联互通,我认为我国碳市场在短中期内有希望跟国际市场连接的是CCER。国际上已经意识到CCER潜在的规模很大,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愿碳市场,因此全球对参与中国自愿碳市场CCER兴趣非常大,问题是标准能否与国际接轨,交易方面能否跟国际上建立通道。

因此有两个事情要解决,一是中国CCER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最简单的路径是跟ICVCM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它认可中国CCER市场的标准和方法学,这样CCER就变成全球投资者都有可能接受的市场,从标准、诚信、质量等角度提升全球投资者的信心。第二,光认可质量还不够,还得有交易通道,让外国人能进来买到CCER的产品。可以借鉴股票通、债券通这些机制,就是说我们不全打开国内市场,我们只打开一个口子,让外国人通过这些特殊通道可便利地买到中国的股票和债券。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称为“碳市通(Carbon Connect)”的类似机制,让外国人可以通过中国香港买到我们CCER的产品。这方面中国香港已经帮助建立了债券通、股票通的机制,他们也熟悉与内地各个部门怎么打交道、怎么协调,包括与人民银行外管局如何沟通,同样的路再走一遍会比较顺畅。我希望港交所在这个过程中与北京绿交所共同发挥推动的作用,让我们的自愿碳市场率先打开一个口子,与国际市场建立接轨的渠道。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浏览:194
日期:2023-12-19来源:中国财经新闻每日财经报道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