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钮文新:硅谷银行事件透露“玄机” 对储户“刚性兑付”值得注意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硅谷银行事件发展仍在进行时,最关键的问题是:观察事件的传染力和破解力。

还好!尽管该事件有所传染,尽管类似硅谷银行的金融机构不止一家,但进一步扳倒大银行、甚至破坏整个金融系统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1)金融监管的力度和能力已经远非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各国金融监管机构这次出手又快又稳又利索,所以现在看,整体银行业只需“靶向治理”,而无需大范围的“放化疗”;(3)各国央行流动性支持非常及时而有效,避免了存款市场过度恐慌。

当然,现在预测事件发展结果为时尚早。但对美国、尤其是对美国金融,“稳定压倒一切”恐怕也是必须的。整个处置过程中,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在硅谷银行事件中,监管者把监管的板子打到了银行股东和经营者身上,并避免所有“无辜储户”蒙受损失。从而一举稳定了存款市场。估计这样的做法也会传染到世界,成为此次银行业“靶向治理”的主要模式。

为什么特别关注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关键原因是:它似乎体现着全球经济时代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扬弃新自由主义理论,接受新凯恩斯主义主张。

2008年以前,美国处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全社会为金融资本打工,政府政策也是为金融资本服务的。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机处置过程中,政府的救助政策主要倾斜于救助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大佬。结果是什么?一场救助下来,金融资本大赚特赚,而民众的损失无人问津,进而导致“占领华尔街”等一系列社会动乱。但这次不一样了,正如美国财长耶伦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所说:2008年处置金融危机,那些系统性大银行的拥有者和投资者受到救助,但这次“我们不会再那样做”,我们改革了,把关注重点将转向储户和银行客户的需求。

这不是金融监管的重大进步吗?当然。这说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在金融监管中得以体现。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已让金融监管的大棒指向了金融危机的真正元凶,其潜台词的核心是:金融大佬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大金融经营的风险,这个风险凭什么让储户承担?而事实也已经证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一起,动用各种资源,为硅谷银行的全体储户提供了全额担保,这实际是真真切切的“刚性兑付”。

说到“刚性兑付”,当年,确有许多地方性的金融或准金融机构,以“刚性兑付”的承诺大肆揽储或发行债券,结果因部分“无法兑付”而引发社会问题。但问题是:这样的情况是“刚兑”的错误,还是金融机构刻意骗人或金融监管不严的错误?

对于“取消刚性兑付”一直有不同意见。第一,在存款安全和收益适配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凭什么不能给老百姓“刚兑”承诺?第二,“刚性兑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对没有投资和风险承受力的老年人,不许金融机构为之利率适配的“刚兑”供给?理由何在?迄今没人说清楚;第三,一般老百姓、尤其是有“刚兑”需求的老人,他们怎么能判断一家“方便其办事”的银行是好是坏?破产风险几何?第四,银行风险绝非储户之过,而是金融机构经营者或所有者的经营过错,为什么让无辜的储户承担而经蒙受损失?

说到底,“刚性兑付”是金融机构对储户的承诺,是信用的基础,也是信用的价格基准。应当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监管的强化,在金融市场相对净化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允许“刚性兑付”承诺的存在,至少可以特许一些资质较好的金融机构对储户承诺“刚兑”,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需求。

责编:姚坤

、、、

浏览:536
日期:2023-03-15来源:财经新闻最新消息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