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11月27日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在货币政策主基调上,《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与《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二季度报告》)强调“逆周期调节”不同,《报告》将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并列,且明确要“更加注重”。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国内经济延续复苏和海外约束减弱环境下,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当前货币政策强调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既着眼当下、又放眼长远,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优化问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这主要源于三季度宏观经济复苏动能转强,“预计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但当前经济回稳向上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调整过程,接下来为推动经济将继续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货币政策还将保持稳增长取向,继续用力。
相较于《二季度报告》,此次《报告》中还有许多新提法,其中之一是“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
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看来,这一表述表明央行一贯强调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已有了新内涵,不再是单一的总量匹配,更强调结构调节。
“M2同比增速自3月份开始连续7个月下行,持续低于社融增速。这种现象并非是不匹配,是‘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回归本源等对融资增长和融资结构带来深刻变化’之后,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切换中存在时滞带来的短期波动。”章俊说。
王青认为,“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意味着接下来信贷投放不能片面强调新增规模,要更加注重精准投放、盘活存量信贷资金。
《报告》还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落实好调增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好存续工具,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这与金融服务实体是相呼应的。所谓“五篇大文章”无一例外都是实体经济,包括传统实体和新实体。《二季度报告》仅提到“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报告》新增了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进一步强调了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的范围。
此外,央行在《报告》的专栏文章中强调,“积极主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
章俊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逆周期发力,国债、地方专项债、与化债相关的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均需要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裕。跨周期调节以自然利率为锚,当前政策利率仍有调降空间以稳固经济回升、减轻政府债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