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唯有下大气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才能让市场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
摄影/宁颖
拼经济,就要拼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各地掀起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上海、辽宁、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召开大会,部署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另外,吉林、陕西、天津、山东等地也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向纵深推进。
营商环境好,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地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兴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现。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多地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讨如何以更好更优的营商环境增强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半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助企惠企相关政策,各级领导走访企业,多地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日”等活动,一些地方主要领导主动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了解企业急难愁盼,鼓励企业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营造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鲜明导向和浓厚的社会氛围。
从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情况看,在主题上,更加突出营商环境与项目建设相联系,更加重视营商环境与作风建设相统筹,更加强调营商环境与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相统一。从各地具体举措的发力点来看,深化放管服改、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三大决策基点。
有关专家指出,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唯有下大气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才能让市场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多省开启暖企助企惠企行动
要抓住疫情之后经济恢复的重要时间窗口,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拼经济的关键一招。在浙江,每10家企业就有约9家中小微企业。前不久,浙江省“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一场持续2023年全年的扶小助微行动全面开启。
作为中小微企业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始终情系小微。近年来,浙江累计建设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110多家,集聚优质服务机构1.5万余家,建成小微企业园1300多个。疫情下,浙江组织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十链百场万企”等服务企业的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600多万次。
如今,挺过疫情三年,浙江中小微企业飞得高不高、飞得累不累,依然牵动人心。3月2日,浙江发布了“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方案,主要包括“暖企解难题”“助企提质效”“惠企减负担”三大行动。
在“暖企解难题”行动中,浙江将深化“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选派熟悉经济工作的同志担任助企服务员,重点聚焦小升规培育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微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培育的小微企业,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在“助企提质效”行动中,浙江将通过培育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升级版、开展“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拓展市场等措施,提升中小微企业竞争力。如在今年继续开展的“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服务中,将组织超1万家次的中小微企业和服务机构参与,帮助小微企业在产业链协作配套中拓展市场。
在“惠企减负担”行动中,浙江将充分发挥创新券、服务券、消费券等作用,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上市、人才招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降低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和转型升级的成本。
今年以来,海南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民营企业发展一站式服务平台,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多项创新成果走在全国前列。
“多亏了‘综评贷’提供的这笔200多万元贷款,解决了公司流动资金紧缺的难题,大大增强了我们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海南省对民企的支持和关怀,让我们中小企业很感动!”东方某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明德言语中充满感激与喜悦。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推进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海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联合出台《关于民营企业诉求处理工作制度》,开通民企诉求“直通车”,畅通民企表达诉求渠道,并在全国首创推出“综评贷”贷款产品,运用“评价增信+金融服务”模式,有效破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22年11月,已协调为近60家民企办理“综评贷”,成功发放贷款7.5985亿元,授信总额16.46亿元,开立银行承兑汇票1.5503亿元,电子商业汇票保证贴现1718万元。
“只要民企有需求,我们随叫随到,为企业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海南省商务厅下企业干部伍卓辉表示。去年9月,海南省启动“万名干部下企业”服务行动,发挥各级干部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中的积极作用,为企业提供可达、高效、实惠的政务服务,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共计派出助企干部约9500名,服务近9000家企业。
“今年一季度享受的11万元企业所得税减免,已经用在车间设备维护和生产线升级上了,实打实的税收优惠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助企发展的‘温度’。”山东省荣成加乘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姚海燕说,公司的设备都是2003年建厂时引进的,距今已有20个年头,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此时落地的优惠政策送来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给公司一年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自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该政策现已纳入山东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一次提出17条惠企政策,加大助企解难力度,涉及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等方面。“公司已享受减免今年一季度城镇土地使用税约48.6万元,一年算下来能享受减免约194.2万元。”临沂华强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华强仓储物流园分公司自有自用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346854平方米,主要存放大型建材物资,企业财务负责人王芳表示,这部分节省下来的税款已投入公司第3期的物流园建设中,为公司接下来开拓仓储出租业务提供了资金支持。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刘金东认为,《实施意见》着眼于为市场经济“肌体”恢复动能,围绕助力小微企业、物流企业等的发展释放政策红利,体现了精准发力、久久为功的政策初衷,“这几项政策,都是对已有税收优惠的延续,此次设置的延续期较长,2~5年不等,也给了企业稳定而持续的优惠预期,能够有效激发企业的投资力度”。
惠企服务出实招纾困解难题
自从辽宁省“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沈阳市苏家屯区充分发挥“服务秘书”作用,当好企业发展服务员、惠企政策宣传员、产业升级观察员、项目代办勤务员,聚焦“服务暖企、科技兴企、党建助企、政策惠企”四个重点,积极组织领导干部深入企业送温暖、送服务、送政策,不断解决企业关心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实”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苏家屯区选派396名干部“甘当企业发展服务员”,组织选派干部“面对面”组团对接,“一对一”实地调研,“心贴心”了解诉求,真正为联系服务的企业出谋划策、解决问题。选派干部在深入沈阳桃李面包(603866)系列产品基地调研时,发现企业存在电力供应和厂区门前规划路未与四环快速路连通的问题后,多次调研走访企业,经与市发改委、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市电力设计院反复沟通协调,明确了为企业架设专线的解决方案,并多次协调市电力设计院加快完成勘探测绘工作,缩短施工图设计时间。目前,66KV电力供应建设已经完成。
“我们刚刚和12345热线的工作团队交流如何优化处理各民企反映到热线的诉求,等下又准备接待来反映诉求的企业。”广州市天河区科技金融集聚区6楼的广州市政企沟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正是中心工作的日常。
成立于2021年的广州市政企沟通服务中心,是全国第一个政企沟通中心的实体空间,主要致力于解决民营企业与政府沟通中的“疑难杂症”,也为广州常态化开展各类助企惠企活动提供了场地。
“让企业家能够找到自己的家,打开大门让大家进来沟通,是中心成立的初衷。”广州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固定的物理空间,广州为民营企业常态化开展“恳谈日”“读懂日”“伙伴日”“惠企日”等各类助企惠企活动。
2022年至今累计举办“读懂日”活动32场、“惠企日”活动12场、“恳谈日”活动18场、“伙伴日”活动4场,活动累计参加人次2.91万,实现了政企沟通实体化、系统化、精准化、实效化、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疏解政企沟通体系化节点,营造政企沟通服务的“广州温度”。
“读懂日”“惠企日”“恳谈日”“伙伴日”有何区别与考虑?相关负责人解释,“读懂日”侧重在市区各级政策的宣讲。“惠企日”是联合各个专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就在上个月,我们就举行了一场专门为推进民企上市做资本市场辅导的‘惠企日’活动。”“恳谈日”则主要是定期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面对面聊问题提意见,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研究如何去解决。
河南省2023年“万人助万企”活动工作方案日前出台。“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南阳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示范带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广大干部带着诚心直奔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千方百计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包联干部达5.2万余人,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收集解决问题1.6万件,有效破解了一大批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充分激发了企业的潜能和信心,在建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企业服务管家、金融服务专员、法律服务专员、警务服务专员、营商环境监督员……眼下,“万人助万企”活动在南阳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类市场主体包联全覆盖,包联干部由7730人增加到5.2万余人,包联企业由1.1万家扩大到18万家。
助企工作千头万绪,如何高效统筹干事的人和要干的事?南阳的做法是“以上率下、高效闭环”。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践行“大事必躬亲,难事必躬行”,入企业、下工地,听意见、解难题,做好示范、当好表率。
南阳市实施市场主体满意度提升和关键领域堵点难点突破行动,建立线上线下多渠道问题受理机制。每月17日为“企业问题研讨解决日”,市县乡三级联动,建立问题收集、研判解决、提级办理、督办反馈闭环流程,涉企问题保持动态清零。2022年,共收集解决各类问题6805件。
为强化政企沟通,南阳以重点产业链发展为主题,市县两级举行“畅聊早餐会”156期次,集中研究、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每月16日“企业服务日”“亲清政商日”制度,已连续开展17次,以用电量、惠企政策落实排查等为重点,走访调研、解决问题,打造政企沟通“直通车”。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加速跑”
今年以来,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积极探索服务企业新模式,持续优化服务企业效能,突出重点靶向发力,实现惠企政策、条例解读、困难解决“三上门”,全力推动辖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助力企业发展“加速跑”。
清单式推送,惠企政策主动“上门”。重点围绕社保补贴、税收减免、人才补贴、金融贷款等惠企政策,全面梳理政策清单,并通过“服务企业专员大敲门”行动,帮助企业分析需求、匹配政策,提升惠企政策知晓率,确保精准推送、灵活运用、享受红利。截至目前,实现重点企业走访60余家,电话询问140余家,发放“惠企政策清单”500余份。
全方位解读,服务信息积极“上门”。充分利用“锦绣相州”公众号、企业微信群、视频号、上门走访、电话访问、宣讲会议等多种渠道,及时对惠企信息、政务条例、服务项目等进行广泛解读,并协调专业人员上门答疑解惑,确保企业听得懂、用得上,提升惠企政策落地效率。今年以来,开展政策培训会、咨询会4场,座谈会3场,惠及企业70余家,解答企业所关心的政策细节问题100余条。
零距离服务,困难解决及时“上门”。组织开展“营商环境大调研大提升”专项行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项目、企业一线,充分了解企业经营动向,化“被动”求助为“主动”帮扶,全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各类发展诉求,不断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实现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新建山东洳润食品、澳盟·稻香预制菜、恒大食品、东远家纺等11个重点项目,帮助67家企业解决立项、融资、招工等瓶颈问题90余件。
“‘项目为先、实干奋进,争分夺秒拼经济’工作主线,是今年南昌市委、市政府扎实推动‘强省会’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以实施惠企措施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以高质量的应急管理服务,助力南昌营商环境的优化。”南昌市应急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吴堃表示。
“围绕‘便民’二字做好‘服务’文章。”吴堃介绍,南昌市应急管理局主动靠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做好“容缺审批+承诺制”、特种作业考试“一日结”、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运用监测系统实施线上巡查等“减法”文章。
实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建设单位申办“三同时”审批事项时,若缺少部分附审材料,比如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和规划相关文件,经项目单位自愿申请和书面承诺在正式发证前补齐,可先行容缺受理,将原本法定办结时限20个工作日压缩为10个工作日。
夏日,甘肃省陇南市白龙江向东蜿蜒,两岸绿植繁盛,城内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生机。甘肃佛仁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内丸剂、颗粒剂、片剂等8条生产线忙碌有序;甘肃时光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趁着销售淡季抓紧“练内功”,研究市场,开发产品,为下半年的销售做准备;华昌集团旗下各类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建设……
陇南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着力点,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大反思、大整改、大承诺、大监督、大查处”五大活动,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政府的纾困政策“零损耗”转化成企业的减负对策,激发出市场活力和企业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252户,各类市场主体累计达18万户,注册资金累计达2537.72亿元。截至4月底,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41个,签约资金62.08亿元,同比增长126.7%;实现省外到位资金61.42亿元,同比增长44.85%;签约项目已开工41个,开工率为100%。
有关专家指出,好环境是“干”出来的。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进一步聚焦营商环境建设关键环节,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更大力度落实惠企政策,更大力度保障发展要素,更大力度破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切实以营商环境新优势催生各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9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贺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