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前瞻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显示,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7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3%、11.3%和9.0%。
“当前我国经济已恢复常态化运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报告指出,也要看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的累积效应继续显现,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国内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
对于下阶段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精准有力,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稳固好实体经济恢复向好势头,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报告显示,上半年,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精准有力投放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信贷增长稳定性增强,上半年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同比多增,较好满足了实体经济有效贷款需求。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年初增加15.7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年初增加15.7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
报告显示,目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有效发挥,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图片来源:同花顺(300033)iFinD
“6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9%,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8%,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让利实体经济,净息差不断收窄,利润有所下降。记者注意到,截止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较2022年末的1.91%再次下降0.17个百分点。
对此,报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为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年同期低6.1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74%,资产利润率为0.81%,同比分别下降0.23个和0.08个百分点,单位资产盈利能力降低,利润增长主要依靠资产规模扩大来“以量补价”。
人民币汇率整体稳定
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保持稳定,中间价累计升值0.6%。进入5月,内外因素交织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报告指出,人民银行、外汇局高度重视外汇形势变化,通过加强预期管理、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上调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方式,积极稳妥应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总的看,当前人民币汇率没有偏离基本面,外汇市场运行总体有序。
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次破7,又三次回到了7以内。报告指出,在应对多轮外部冲击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外汇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五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次破7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外汇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发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优势,综合施策、稳定预期,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物价方面,上半年,我国物价涨幅震荡走低,6月CPI同比降至0,7月短暂转负至-0.3%,报告指出,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
报告强调,当前我国没有出现通缩,宏观经济稳步恢复,广义货币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供需条件改善的有利因素还在增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恢复,消费意愿稳步回暖,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逐步回升,综合来看,物价涨幅大概率已处于年内低位。
“预计8月开始CPI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呈U型走势;PPI同比已于7月触底反弹,未来降幅还将趋于收敛。”报告指出,中长期看,我国经济供需总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00681)-VCG111157010705
(责任编辑: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