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于宏 张千羽
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8月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规定》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具体而言,《规定》明确,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人脸信息的盗用仿冒、个人隐私敏感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对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进而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监督和规范,这也有利于推动各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金融领域,《规定》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防范隐私和数据泄露问题。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规定》将对金融、安防、医疗等一系列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较广的领域造成影响,人脸识别技术提供商需对其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调整,零售行业、安全和监控行业也需要重新评估其产品和服务的合规性。
从消费领域来看,随着零售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人脸识别技术在消费场景中应用愈发广泛,在零售基础设施、支付结算等方面均有所体现。据悉,一些智慧零售门店会利用摄像头对进店顾客进行人脸识别,以获取客流量、顾客性别、年龄、消费频率、消费偏好等数据。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规定》出台后,零售和消费者服务行业需要重新评估自身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合法合规性,需要寻找其他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或安全性。
朱建辉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已在楼宇安保、流量统计、动线识别等商业领域广为应用,符合商业地产智慧化、智能化、数据化的发展方向。《规定》有助于新技术的应用规范,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相应地,公众对新技术应用的信任度提升也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应用,吴琦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相关监管法规的建设,强化常态化、全过程、多场景监管。另外,企业应提升守门人自治意识,通过相关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保障相关业务和场景应用合法合规,加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此外,应探索构建监管部门、企业、社会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强化社会监督。
(编辑 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