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两会解读|如何看GDP“5%左右”增长目标和财政货币政策安排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

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报告还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上述目标将如何实现,今年国内经济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京报贝壳财经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进行解读。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将如何实现?

龚六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应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2022年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俄乌冲突、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国内疫情反复,都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影响。

在如此多的挑战和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去年GDP总量仍实现了121万亿元的水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过8.5万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反映出中国经济面对困难时韧性仍强。

今年确定GDP增长5%的目标设定可能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是GDP增速目标的设定还是要围绕增强整个市场信心来考虑,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供给和预期的问题。市场主体,包括消费者、企业家信心不足的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的最大因素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把GDP水平制定在合理水平,可以很好地引导市场预期,能使消费者增强收入和消费信心,使企业家增强投资的信心。消费增加会带动企业家投资,进而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今年我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大学毕业生超1100万,解决就业问题需要GDP增长保持合适的水平。目前判断,今年GDP5%的增长目标可以较好地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从近期经济数据观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国家各种政策逐步落实,今年前两个月经济数据表现相对强劲。2月份PMI(采购经理指数)出现了很强劲的恢复,消费和旅游数据也大幅回暖,显示出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形势较为乐观的态度。

因此,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经过社会各方面努力,今年GDP增长5%的目标是可行的目标。

此外,看待GDP增速目标的设定不仅要考虑短期,还要考虑中长期目标。我国提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长期目标的设定对人均GDP等指标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2023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中间之年,将为未来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2023年也是党的20大的开局之年,要根据20大的新要求开好局,打好基础。今年要开始布局并加大改革力度,要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202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就是在围绕新的发展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经济增长要注重发挥扩大内需战略,从党的18大以来,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比较成功,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逐步增强的,因此要继续发挥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消费不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供给的问题,也有收入增长的问题,还有消费信心的问题。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2023年对消费品的供给将有极大的改善。另外今年随着GDP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近期各个地方出台支持消费增长的措施,都会支撑消费的增长,从而促进内需的扩大。

扩大内需是我国为应对国际不确定性主动进行的战略调整。在2022年海外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减缓,必将使我国的进出口受到影响。如果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再依赖于进出口,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主动进行调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扩大内需战略并不意味着我国将不重视进出口,扩大内需战略要推动进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张学勇:随着防疫措施优化调整以及快速过峰,疫情对经济的扰动逐渐消退,社会经济运行向常态回归,经济将重新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因此在去年3%增速的基础上稳中有升。GDP增速5%的目标体现了我国经济坚持发展的决心,能够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此外,GDP增速5%是比较稳健的目标,具有可行性,基本符合2035年远景目标的进度。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经过奋斗是可以实现的。

2023年的海外经济波动风险增大,中国经济应着重以投资和消费为抓手,加大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从外循环逐渐过渡到内循环主导。

其中,投资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保持较高增速,拉动整体投资水平。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为9.4%,主要受到财政资源的驱动,2023年预计经济将继续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端投资,政策性金融对基建的支持力度,并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最终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投资中制造业在去年的增速高达9.1%,2023年我国经济将继续 “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金融支持,增强制造业企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去年下降8.4%,短期来看今年的政策将以适度放松为主,可能会出台需求端的政策。

消费方面,2022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增速下滑,特别是服务型消费业受损明显。随着疫情政策调整,今年以来的消费将逐步复苏。国内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实将对消费进行刺激,但短期内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以及疫情导致的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滑,将对消费复苏产生一定阻碍。

出口方面,我国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出口持续回落,而外需更多地受海外需求的影响,2023年海外经济下行的概率较大,因此2023年的出口增速并不乐观;进口方面,2022年增长4.3%,随着内需回升,2023年的进口将呈现修复的态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如何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龚六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GDP目标得以实现的很重要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落实,一是要保证“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的实施。

另外,要加大地方专项债的使用力度。202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今年适当的扩大赤字水平,特别是在专项债方面提速发力,可以使财政政策有更大的空间。此外还要加大财政直达的力度。中央财政直达地方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提高财政效率。

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近几年减税降费极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对企业在疫情期间渡过难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今年要继续把增值税留抵退税工作做好,把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惠及企业,以支持房地产、建筑、批发零售和餐饮等行业恢复发展。

在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要满足宏观经济运行实际需要。2022年M2的增长水平比名义GDP要高很多,在提振经济上还是有所作为的。

今年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也要进一步发力,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和国外货币政策相比最大的优势,我国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部分专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支持特定的国家战略性方向,比如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因此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发力。

今年的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把结构性货币政策用好,就能够支撑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另外今年还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改革、注册制改革等,还要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张学勇:今年的货币政策方面,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定调,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实体经济较弱与需求不足为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打下基础,但目前流动性比较充足。2023年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力度。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提高重大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在财政政策方面,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定调,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对于财政政策效能提升强调加强。整体来看,会议传递出2023年财政政策发力要比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信号。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扩大使用范围。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基建、中小微、民营企业,消费和就业都需要财政刺激的帮助。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要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请问如何看待物价和收入的问题?

龚六堂:从2022年开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物价水平都大幅走高,近期虽有所回落,但国际通货膨胀水平仍处于历史较高的水平。目前国内物价水平面临着全球环境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

另外随着国内经济恢复,国内需求开始旺盛,导致物价有上行压力。影响物价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食品和能源,近期国际能源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食品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因此今年国际粮食价格走势对全球通胀的影响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CPI的目标3%,还是有一定压力的。稳物价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事情。物价稳定可以让我国货币政策调节的空间更大。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所以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和我国物价水平在国际高通胀环境下保持稳定是密不可分的。

真正能让老百姓(603883)获得幸福感的是收入增长。近几年居民收入增长基本保持了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际上这就是让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的老百姓来分享。这才真正体现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是把发展惠及所有的人民。

张学勇:物价形势主要受到原油价格边际波动、猪肉价格的震荡、世界粮食供给的影响,我国明年的CPI总体上预计呈现温和上涨的趋势。既有利于保持政策目标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可为货币政策、价格改革留有适当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卢茜

标签: 云南财经大学
浏览:860
日期:2023-03-06来源:财经新闻怎么写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