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迎来了重磅的顶层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数字经济”成为了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消费场景、加强司法保障等方面,探索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
■ 全国人大代表徐冠巨:
数字化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表示,制造业的数字化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外部环境看,在数字化技术成熟运用于制造业方面,国际上许多企业已走在前列;从传化化学自身发展看,通过数字化实现了降本增效,在不增加工厂面积和人手的情况下增加了产能、减少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数智“传化货运网”不断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业,实现共建互利的共赢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受访者供图
他举例说,去年1月,传化化学大江东基地入选浙江省级“未来工厂”。以基地的去油灵车间为例,以往是投料岗员工拉着整吨的原料往料仓里加料,拌料岗员工在扬尘中挥着铁锹热火朝天地工作,经过十年间数轮升级,集吨袋航吊、槽车进料、卧式混合机拌料、与机器人码垛为一体的自动包装线等设备完成迭代,让去油灵车间装备自动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现在员工只要在PDA移动端或电脑端点击开启指令,剩下的就能由批控执行操作。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物流数字化运营升级及降本增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整个传化集团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物流数字化在传化集团当中是进行得早的。从制造到服务制造,我们已经耕耘了20余年。”徐冠巨说,传化物流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平台模式建设一张传化货运网,现在企业的到货及时率、客户服务满意度、账款支付效率可提升5%-20%,物流管理费用、平均订单执行时间、财务费用可降低10%-30%。
徐冠巨认为,产业链供应链是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关键,推动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将大大提升供应链效能。他建议开展公路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重大专项支持,同时,尽快出台公路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标准,包括数字化园区顶层设计、行业标准及数据标准,从顶层设计引导数字化升级,并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评选出一批标杆示范项目进行推广。
■ 全国政协委员曲永义:
加快拓展数字应用场景,支撑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曲永义表示,数字应用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牵引,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但调研发现,我国数字应用还存在应用规模不大、融合创新能力不足、对数字经济支撑不牢等问题。一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高清视频等面向消费端、具有较大前景的应用技术和市场不够成熟,规模化推广进程缓慢;面向生产端的数字化转型应用融合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可控能力较弱,工业领域数字化方案仍以国外企业主导的工业以太网等为主;不同区域数字化应用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新型数字鸿沟开始凸显,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例,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四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占全国比重超过5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曲永义。受访者供图
他建议,首先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纵深发展,构建用户体验优先的新型网络体系,全面夯实数字应用创新发展的根基。进一步扩大5G向消费场景的渗透,加快推动“光纤到房间”“千兆+”以及“万兆”等高品质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推动农村地区5G和千兆光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网络体系,努力化解和防范数字鸿沟。
其次,支持数字消费场景创新探索,加快现象级数字消费产品涌现。鼓励大型数字平台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和数据开放,强化其数字底层技术能力和商业化产品转化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产品创新的数据和底层技术支撑;鼓励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和特色场景开发数字消费产品,鼓励大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融通,激活数字消费产品开发的市场活力。
同时,大力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应用创新。加快推动数字应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优化数字应用发展环境。做好特殊群体的数字化服务供给,提高人们的数字应用获得感;以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数字应用创新为抓手,加快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的数字化帮扶,提升民众的数字应用幸福感。
■ 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
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经济社会深层结构性问题日渐凸显带来的就业压力,难以随着人口规模的下降而缓解,就业面临“四难”:青年就业难、稳住劳动参与率难、就业政策创新难和政策协同配合难。保就业面临新风险,促就业不能走老路,应顺应数字化大趋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受访者供图
“作为未来经济的主体形态,数字经济展现出显著的引领作用,在就业方面更是如此。”刘尚希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占比近三成,产生的新职业中多数与数字化密切相关,在第三产业中,数字经济带来的岗位占到六成。数字化在颠覆经济组织方式的同时,也在衍生新的就业形态,甚至改变了就业的定义。面对数字革命带来的就业革命,亟须突破传统的就业认知框架,加快就业促进政策的创新。
首先,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来吸纳青年就业。他认为,就业的本质是获取收入,单位和岗位仅仅是方式和路径。数字化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下的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非单位、非岗位的,却能获取收入的机会,如直播带货、快递外卖、网约车司机等。可以说,数字平台经济所形成的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既是青年当下就业选择的过渡地带和未来主体形态,也是青年人才自主创业的“孵化地”。应鼓励、支持和拓展平台就业,将电商、网约车、物流配送、在线教育、信息服务和数字场景设计等作为吸纳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式。各类短期的就业促进政策(如政府购买岗位、高校扩招、补贴存量企业稳岗等)难以作为长期政策使用,应以加快经济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来促进就业。
其次,借助数字经济的包容性提升劳动参与率。刘尚希介绍,劳动参与率在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我国劳动参与率从2012年的70.82%已下降至2021年的68.06%(女性仅为61.61%),但数字经济为逆转这种趋势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特殊困难群体更为友好的特点,利用平台经济提升女性、长期失业者、残疾人等返回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同时,依托平台大力创造时间灵活、选择自由、无需固定场所的各种获取收入的机会,赋予劳动者更多就业创业的自主权,降低劳动力市场门槛,提高就业创业的包容性。
此外,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数字知识、数字技能,降低获得数字知识和技能的门槛。特别要注重缩小不同行业、不同代际劳动者数字知识与技能的差距,防范“数字鸿沟”带来新的就业排斥。
■ 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
数字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亟须司法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表示,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具有更新快、迭代升级迅速等特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技术、伦理和价值的多重冲击,亟须司法制度的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受访者供图
他认为,新一代数字经济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基本推动力,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具有“双刃剑”效应,既可造福人类,也可带来损害。人工智能应当为人所控制,而不能异化为对人的控制。司法应针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破坏隐私、损害知识产权、滋生黑灰产业等问题,在个案中阐明规则,发挥引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铸就司法数字正义。
他建议构建服务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司法保障制度,确立以科技向善为底层逻辑的数字正义观,创设技术公平规则,实现数据正义、代码正义、算法正义,有效规制防范算法“黑箱”与“大数据杀熟”,保护公民个人数据隐私和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经济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同时,促进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调发展,妥善解决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更易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既支持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发展,又注重以个案裁判明确行为规则和边界,保持平台创新活力,遏制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重点对超级数字平台强化监管。
数据跨境流动不仅关系到各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各国或地区信息安全甚至主权安全。应当严格把握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划定的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安全红线,用好域外追责、刑事打击等规范跨境数据流动的司法武器,坚决保护我国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数字技术。
他还建议,提升国际数字经济治理司法话语权。“数字经济是全球化的数字经济,既涵盖国内的建设,也涵盖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建设。”巩富文说,我国应当在创新数字经济治理规则的基础之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在我国司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治理规则成为国际治理规则。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