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3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近日在深圳举行。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扩张性宏观政策的力度、节奏、形式必须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找准历史方位,统筹发展和安全。
扩张性宏观政策要适时适度
高培勇指出,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护航,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强一揽子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着力共促中国经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高培勇表示,宏观政策配置必须找准历史方位。在中国已经实现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换的今天,想问题、干事情都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都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试金石。
高培勇说,2008年至2010年宏观政策的配置格局作为前车之鉴,提醒当下的宏观政策不能走老路,一定要谨防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辙,一定要避免再次落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在这一背景下,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宏观政策首先要避免“大水漫灌”,要采用“挤牙膏式”的扩张,既精准有效,又要适时适度。
高培勇还指出,宏观政策要树立安全的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要实现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来谋划布局宏观政策,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安全’二字。以守住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为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守住财政安全这最后一道底线至关重要。”高培勇说。
高培勇表示:“大家也可以注意到疫情三年我们的财政赤字率的调整。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当年的财政赤字率确定为3.7%;之后随着情况的好转,2021年就调整到3.1%;2022年继续下调到2.8%,今年确定为3%。把疫情三年来我们走过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轨迹加以梳理,我们对当前要实行什么样的宏观政策的配置就更为清晰了。”
宏观政策分析要对症下药
对于如何进行宏观政策分析,高培勇表示,要深化对当前宏观政策配置格局的理解,要让宏观政策建议能够契合形势要求,宏观经济分析工作的基础需要添加两道程序:一是成本效益分析,二是做对症下药的检验。
“刺激政策是成本效益并存的,要做的是努力增效益,同时也要努力降成本。”高培勇说,当前的政策建议往往更多关注政策效益,很少关注政策成本。
高培勇表示,扩张型的宏观政策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无论从全局来看还是从局部来看,政策效益总归要大于政策的成本。只有得大于失才干,才能干。不能以财政金融风险为代价,不能以发生和引发系统性区域性的财政金融风险为代价来换取政策目标的实现。
高培勇建议,对宏观政策分析要做对症下药的检验。“当前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并不都是一个性质的,有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有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还有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高培勇说,扩张性的宏观政策着眼解决的是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它是属于逆周期调节的性质,不可能包治百病,不可能同时解决体制性的问题和结构性的问题。
“所以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政策安排,又要靠制度变革。宏观政策不是万用良药,不能包打天下。”高培勇说。
高培勇表示,当前遇到的“三重压力”,也就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者之间并非平行关系,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压力是预期转弱。扩张性宏观政策一般讲只适于对冲短期影响,对冲周期性的波动,类如预期转弱这样的压力和冲击,必须考虑长期的措施。
“长期的措施主要指的是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改革行动和政策安排并重,以改革为主。”高培勇说,“所以宏观政策的配置必须强调不能病急乱投医,要避免政策轨道拥挤、政策轨道塞车,要坚持政策为政策、改革为改革,桥归桥路归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责编:桂衍民
校对:陶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