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5日讯(记者 李方) 25日,《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在2023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对外发布。研究显示,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苏浙两省保持领先,闽湘皖蒙省(区)内差异较大,鲁鄂川三省发展潜力较大。
2023赛迪百强县
据悉,2023赛迪百强县设置评价“双门槛”,即GDP≥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亿元,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4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显示,从发展水平看,百强县与“粤苏浙鲁”等经济强省体量相当,百强县进出口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与“粤苏浙鲁”等经济大省比肩。从发展动能看,固定资产投资强势拉动百强县经济增长,百强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粤苏浙鲁”。从富裕程度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彰显百强县“富民”与“强县”并重,百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低于发达省份,城乡人均收入占比较高。
研究指出,百强县发展有三大模式。一是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狼群模式”,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县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竞逐;二是福建、山东、湖北、四川、湖南为代表的“雁行模式”,形成省内县域经济“雁行”梯队式发展格局;三是贵州、山西、江西、河北、云南的“狮王模式”,集中培育核心典型县市,把其打造成为标兵,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显示,2022年54个“千亿县”竞相进位,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千亿县”财力雄厚,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当前“千亿县”形成了六大典型发展模式:一是以昆山市、江阴市、慈溪市、义乌市等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二是以晋江市、南安市等为代表的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三是以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为代表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四是以龙口市、胶州市为代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五是以神木市、准格尔旗为代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资源驱动主导模式;六是以仁怀市为代表的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研究指出,县域发展演进呈现八大趋势。“千亿县”快速增长势头强劲,强县标准和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革,县域经济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补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加快成为投资和消费重要阵地,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
对此,研究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方略,即实施“一二三”发展方略:把握一条发展主线,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二大战略目标,即推动县域实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紧抓三大着力点,即因地制宜确定县域产业定位,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
同时,研究提出了经济强县培育方略,即由无向有,推动暂无百强县、“千亿县”等标杆县市的省(区)培育出核心县市;由单核向多点,推动单核示范省(区)向多点引领模式发展;由多点向群,“雁行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向“狼群模式”县域迈进;由群向全域,推动江苏、浙江为典型的“狼群模式”县域迈向更高发展层次。
此外,研究还提出了县域培育优质企业方略,即支持培育更多优质企业,更好发挥县域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以经济强县为主体,企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夯实县域发展根基,提升在国家经济总量中地位;紧抓稳住市场主体的“牛鼻子”,强化对县域企业壮大的政策支持;持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壮大。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