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牌11个月之后,佳兆业集团(1638.HK)于3月10日复牌,也成为今年首家复牌的出险房企。
3月9日晚间,佳兆业发布2021年度及2022上半年业绩报告,至此,佳兆业已达成全部复牌条件,也标志着其风险化解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公告显示,2021年佳兆业营业额约为355.4亿元,权益持有人应占年度亏损约127.3亿元;2022年上半年,佳兆业营业额约为134.3亿元,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亏损约为76.7亿元。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佳兆业累计亏损约为204亿元。
不过,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尽管市场动荡,佳兆业仍然实现超千亿销售额,总土地储备近2740万平方米。
截至10日收盘,盘中一度跌40%的佳兆业集团报0.7港元,跌16%,总市值为49.11亿港元。
境内完成多笔融资展期,逐步恢复造血能力
公告显示,2021年,佳兆业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录得合约销售约923.52亿元;2022年上半年,录得合约销售约104.97亿元。
佳兆业表示,随着政策持续宽松,集团紧抓市场回暖窗口期,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加大项目推售力度,加快项目去化节奏,加速销售资金回笼,逐步恢复自我造血能力。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2月,佳兆业蝉联东莞市房企销售榜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双榜冠军。此外,佳兆业表示,位于深圳、广州、惠州、洛阳、贵阳等地项目成交量均有较明显增长,销售端回暖为公司稳定经营、化解风险提供了坚实支撑。
截至2月底,佳兆业在建在管项目整体复工率约95%。2021-2022年两年间,佳兆业累计交付超5.3万套房,其中2022年全年交付超2万套;2023年前两个月,佳兆业合计交付7个项目,共3899套房。
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佳兆业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银行存款、现金及银行结余及受限制现金)达109亿元,扣除预收账款(包括合同负债)的资产负债率上升至83.4%,净负债率增加至313.2%,现金短债比(剔除受限制现金)为0.03倍。
尽管政策基调稳步回暖,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个别示范房企陆续发行人民币债券,但其他房企的到位资金压力依然较大。
佳兆业董事会主席郭英成在业绩报告中表示,面对这样的形势,集团坚持主动做好债务管理,与存续机构积极洽谈融资展期及降低成本,并全力以赴盘活资产回笼资金,积极化解流动性危机。截至2022年上半年,境内债务已完成多笔融资展期,融资成本较2021年底持续下降,另有多个项目完成债务重组实现盘活,项目复工复产复销。
深耕大湾区,拓展与国央企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合作
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佳兆业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于全国51个城市合共拥有220个房地产项目,总土地储备近2740万平方米,佳兆业表示,足够应付未来五年的发展所需。
其中,大湾区土地储备约1641万平方米,占集团整体土地储备的60%。大湾区城市中,深圳及广州作为多年来深耕的重点市场,土地储备占比达大湾区市场的38%。
持续深耕城市更新领域24年的佳兆业,截至2022年6月30日,仍有176个城市更新项目尚未纳入土地储备,占地面积超5394万平方米。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再上新台阶更是成为市场焦点,大湾区城市更新一城一策趋势也更加明显。
“从行业主体来看,国央企介入城市更新表现尤为突出。”郭英成表示,未来,拓展与国央企合作将成为佳兆业城市更新投资和转化的重要路径,凭借在城市更新领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补充优质且低成本土地储备。
据悉,佳兆业在大湾区布局的各项目转化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其中深圳、东莞等地重大项目有望在2023-2024年实现土地供应,深圳福田中心区佳园项目也将于近期入市。
此外,佳兆业也在探索轻重资产并举的发展模式,2022年3月,佳兆业与中铁五局集团在长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的首个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已经落地。该项目也是佳兆业城市更新探索“更新+产业”发展新路径,开辟轻资产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自2021年11月出险以来,佳兆业积极自救,凭借长期深耕大湾区积累的土储资源,以及在城市更新领域的领跑优势,成功引入中信、招商蛇口、长城资产等央企和AMC,盘活资产,探索纾困路径。
郭英成在业绩报告中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一个十万亿量级的大市场,占GDP的比重虽然会有下降,但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行业发生结构性变化时,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