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8日讯(记者 罗克关、梁柯志)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是所有银行掌舵者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久前,财联社记者在广州独家专访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也再度体会到周期对一家商业银行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商业银行顺周期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性。
“5年前,恒生中国的房地产贷款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过半。这几年经过不断调整,现在占比已经与国内银行业对房地产敞口的平均值持平。调整出来的空间去了哪里?我们更多转向了内地企业,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新兴行业。” 一个小时之前还在拜访客户的宋跃升很坦率地对财联社记者说。
从数据上来看,这个转变对于恒生而言并不轻松。作为香港最大的本土银行,恒生银行创立90年以来房地产业务一直是业务中的重要一极。恒生中国在内地市场发展多年,业务结构也沿袭了母行特点。如何看准未来发展趋势并适时做出调整,这是出掌恒生中国五年以来,宋跃升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他方面面临挑战也不轻松。在金融科技爆发式发展的中国内地,一家传统的港资银行应该如何拥抱技术潮流并为业务赋能?在牌照布局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在内地市场传承恒生在香港市场累积多年的财富管理口碑?在业务发展日益本土化的趋势下,恒生中国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长处?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拆解,并做出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员出身的宋跃升对周期和趋势有敏锐的嗅觉,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于恒生中国重点布局的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他的看法就与市场一般观点有所不同。
“从数据上来看,这几年包括跨境理财通、见证开户等业务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原因并不是市场发展的不好,而恰恰是大湾区的融合速度超出了原本的预期。疫情放开之后,很多客户不用见证开户,很多业务直接就到内地来办理了。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用担心大湾区未来的潜力。大湾区整体的竞争力不亚于全球任何一个湾区。”宋跃升对记者表示。
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会逐渐降低,市场的波动率今年会放大
财联社记者:你是交易员出身,对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怎么看?有没有哪些领域会被市场低估?
宋跃升:从大的宏观周期看,去年经济总量是一个非常低的基数。所以无论如何,今年将会迎来修复性的反弹,我们预估今年经济增长5.3%。一季度来看,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有明显复苏,后续需求增长能不能稳步的维持下去,可能是下一步经济复苏的关键。
从长远来看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结构性的调整,这在短期内会付出一些代价。而且短期来看,我们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中美之间的关系会怎么走?欧洲地缘冲突的走向是什么?国内的双循环未来怎么走?这些不确定性,需要一个个去面对,需要出台应对措施。但就算牺牲掉一些短期利益,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潜力依然是大的。
上周我在云南拜访了一些客户,很有感触。当地政府提出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新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一些产业链的上的布局不可避免会向这些周边国家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遇,我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看待整个格局的变迁。
今年的宏观周期,我个人认为波动会是最大的主题。一些低估的资产可能很快会被高估,被高估的资产很快又会被市场打下来。总体来看,市场的波动率会放大。
财联社记者:产业升级是这两年全国的普遍现象,新产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多元化,这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大不大?
宋跃升:我同意这一点。客户需求的变化确实对传统商业银行有不小的挑战。恒生作为传统商业银行,也是香港最大的本土银行,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包括服务口碑、客户基础等等。但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业务跟房地产关联度很高。
5年前,恒生中国的房地产贷款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过半。这几年经过不断调整,现在占比已经与国内银行业对房地产敞口的平均值持平。调整出来的空间去了哪里?我们更多转向了内地企业,以及前面所提到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新产业。
我们也体会到,在看透看深市场之后,可以跳出房地产将一些实体产业上下游打通。围绕核心企业,背靠政府支持,整个客户群体财务都比较健康,风险管理也比较健全。这样的一些客户群体,是恒生服务新经济新产业中的重点。比如云南,也是我这次去拜访客户时感受到的,它本身有很强的资源优势,恒生就从产业链的角度去深挖。随着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和云南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整个省内产业链格局的空间一下子打开了。
在一些专精特新的行业,恒生也在尝试。一开始先做一家,敞口小一点,逐步去了解它的风险结构和运营模式。一边学习一边尝试,跟着新的产业转型一路走下去。这条路我们一定会坚持走,会根据产业的发展不断探索多种模式。
财联社记者:你认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现在面临的是什么性质的周期波动?
宋跃升:趋势很明显。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会逐渐降低,只靠房地产是不可能推动产业升级,最终还是要靠硬科技等实体经济的发展。
以前大家习惯了调控周期,只要行业下行太厉害政策一定会出手,最终刺激房价再涨一波,如此循环。我认为未来房地产行业会向新发展模式转变,从存量来看也许一些核心区域的房子价格仍然会比较稳定,其对应的按揭业务仍然是一块稳定的市场。但从长远来看,银行如果继续依赖房地产是不可能的,因为行业整个逻辑已经完全改变了。
外资银行本土化要找准定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毋须担心
财联社记者:你刚才讲产业布局逻辑,这其实是中资银行的强项。我也注意到,这几年不仅恒生变得本土化,其他外资银行也是一样,你们怎么和中资银行竞争?
宋跃升:这其实是一个外资银行都在面临的问题。我记得2001年加入WTO,外资行在整个中国银行(601988)业的总资产规模占比2.5%。去年年底的数字出来后,我大概算了一下,最新的占比刚好在1%左右。
这不是说外资银行没发展,外资银行也发展了,但中资银行发展的更快。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市场很多机会不能等看清楚了之后再动,那样最佳机会其实已经过去了。
我认为以中国市场的体量而言,1%的空间也是足够大的。不管是中资还是外资银行,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就能够找到很好的机会。现在我们跟中资银行竞争什么?首先我认为,还是要用优势去弥补体量上的不足,比如跨境业务,这个一直是外资银行的强项。
其次是业务多样性。比如ESG挂钩的金融产品,很多客户在境外市场只能找外资银行,因为这背后规则和体系都比较复杂,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整体的产品是更成熟的。
最后是和母行的业务联动,用轻资产的方式去服务客户。现在疫情放开之后,跨境的人流、物流和资金一流动起来,相关的机会会不断涌现。在与香港通关之后,我们和母行的线下联动马上就开始了。不管是个人业务还是对公业务,所有业务条线的前线人员都频密地在两地之间穿梭,拜访客户。我相信,恒生在跨境金融服务上的无缝对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团队”服务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财联社记者:讲到跨境,最近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系列动作市场也非常关注,你怎么看大湾区的发展潜力?
宋跃升:大湾区的发展潜力我很看好,而且比5年前更有信心。虽然从数据上来看,这几年包括跨境理财通、见证开户等业务量上的不是那么快,但不能忽视一个原因就是两地的融合交通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比如前段恒生银行庆祝90周年。我早上从深圳出发去了东莞,见了分行同事和部分客户,下午从东莞坐高铁去香港参加庆祝酒会。活动结束后又坐高铁回到深圳。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个区域里一天走3、4个地方再回到原点会成为常态。这样虽然从数据上来看见证开户量并不大,但其实很多客户是直接过来办理业务。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用担心大湾区未来的潜力。目前来看,整个大湾区里深圳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基地,广州在制造业上有自己的根基,香港则是比较国际化的港口,再加上周边的中山、佛山、惠州,大湾区整体的竞争力不亚于全球任何一个湾区。
目前恒生中国的金融服务已经覆盖大湾区所有内地城市,恒生在大湾区的品牌接受程度也比较高。所以只要互联互通融合做得好,后续不管是产业还是金融,很多市场空间自然而然就能达成。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恒生将立足自身优势服务客户
财联社记者:你对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怎么看?对于恒生中国而言,金融科技意味着什么?
宋跃升:金融科技通过科技手段为金融提质增效,本质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改变金融的定价机制、风险评估和核心功能,金融科技更多的是起到了对金融行业赋能的作用。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为银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比如,通过金融科技,可从信任和效能两方面出发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比如,物理网点少,是外资银行相对的劣势,当下可运用可视化互动、双录存储、OCR、人脸识别等技术,打造虚拟营业厅并不断完善功能,实现业务的线上化办理,并对接更多生态场景,有效拓展金融服务半径。
外资行相对规模有限,规模效应不足。照搬境外母行的科技技术的话,也有水土不服、以及信息安全的问题。个人信息安全法的出台,也导致外资行在金融科技领域成本的增加。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们采取的是补短板,健全各种细节,选择适合我们的技术和平台,提高客户满意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数字金融具有技术、资源和制度优势,恒生中国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积极推动业务的线上转型: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围绕客户旅程推动数字化发展,实现让客户足不出户在家就能高效理财,享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对公业务方面,“恒生银企通” “港速汇” 等数字金融方案提升企业客户在电子对账、开户申请、跨境汇款、跨境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及时性和便利性;2022年4月,恒生中国成功落地首单通过“恒E链”线上供应链融资平台完成的代理付款交易。为供应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及供应商提供一站式、自动化、端到端的综合供应链融资服务。
财联社记者:现在不管是以零售立行还是以对公立行,各家银行都试图在财富管理领域占住先机,你怎么理解这种趋势?
宋跃升: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蛋糕领域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发展居民财富管理需求肯定增加,对投资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比发达国家,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还有巨大的空间。根据央行《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实物资产占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的80%,其中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对比同期美国实物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仅为30%,欧盟为60%。
对于银行而言,活期无法长期留存,财富账户才是根本。财富管理对标中高端用户,围绕中高端用户打造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新零售体系,可提升零售业务对全行的盈利贡献。而且与财富业务相关联的是客户的升级,以及更多公私联动、投行+私行联动,这对于零售和对公业务的扩张都是一种良性的驱动。
对于财富管理业务而言,产品、渠道、服务都不可或缺。未来可加速推动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造开放式的产品货架和财富管理生态圈,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服务。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挖掘更多客户需求。
尽管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冲击,但中国居民财富总量的不断增长,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创历史新高,达到18万亿元。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居民财富从房地产流向资本市场,财富保值增值服务需求剧增,财富管理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过中国居民固定资产占比偏高,流动性强的股票、基金和保险占比相对小,还拥有较大的配置发展空间。
财联社记者:恒生下一步在内地市场牌照布局上有什么想法和计划?
宋跃升:恒生银行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中国内地市场,自1985年在深圳设立第一家代表处以来,已深耕内地近40年。未来,依托恒生银行作为香港最大的本土银行的地位优势,恒生中国将着重发展自身的优势以及客户高度认可的业务,并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和收入来源。恒生中国的愿景,是成为中国内地领先的本土港资银行,并成为恒生银行在内地服务的有力补充和延伸。
鉴于恒生中国在理财业务的布局,除了依赖银行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也有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合作伙伴提供各种产品。目前阶段,可供客户选择的产品是足够的。作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做好现有的各种业务,包括产品提供,金融服务,跨境联动等,我们认为关键的是做好客户基础,为客户提供市场上最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