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湖北船舶出口量暴增背后:专家建议尽快加强产业创新、壮大市场主体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在全国内河地区是排第一的。这一产业的绿色智能化不仅是湖北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51020’现代产业集群培育的重点之一。”4月26日,长江经济带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湖北经济学院举行,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表示,湖北拥有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完整产业链,随着宜都、黄州、武穴等园区陆续投产,新洲、枝江、秭归等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全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迅速。

湖北作为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水运条件得天独厚,一直以来都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省。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船舶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达到620亿元,同比增长31.2%,全省拥有53家船舶总装建造企业和300余家配套企业。尤其是2024年湖北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船舶突破20亿元,达到21.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9.4%。

不过,赵霞认为,当前湖北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市场主体壮大、产业创新等层面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内河船舶修造以中小企业为主,“小”“散”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高等级修造船企业较少。

“运行在长江航道的船舶主要是一些小、散船舶,技术比较落后、安全性能较差、平均吨位小,高端环保的有效供给不足。这也严重制约了长江航运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赵霞说,湖北也缺乏掌握航运主导权的大型企业,即使像长航集团这种“国家队”,其运营船舶也只占全国内河运营船舶量的不足6‰。

同时,湖北船舶产业创新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船舶的电动化技术亟需升级,要加强对现有码头的升级改造,并且更加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打通金融支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的路径。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赵霞认为,湖北下一步推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突破性发展,要从绿色智能、创新驱动、示范推广三个层面重点发力。首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推动船舶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骨干企业,深化船舶设计、建造一体化发展。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船舶应用,并推动长江航运数字化转型。

其次,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位一体”新动能。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产业链攻克“卡脖子”难题。完善船舶配套体系建设与服务,打造利益共享的新模式,支持关键配套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构建规模化建造和专业化船舶租赁经营等。

最后,要打造“多点发力”产业新生态。武汉要打造国际知名的船舶设计之都,在内河绿色智能标准船型、科考特种装备等领域抢占技术高地,补齐船海装备湖北品牌短板。宜昌要打造长江中上游最大的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强力推动“电化长江”。

“要全力打造多点发力的应用引领新场景,通过改建新建绿色智能船舶和加强岸电设施配套,推动湖北的江河湖泊航运、旅游产业绿色化升级。打造示范航线和绿色智能船舶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支持文旅集团开展游艇、码头租赁业务,促进大众化消费。”她说。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标签: 西南财经
浏览:267
日期:2025-04-28来源:财经要闻分享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