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怎么走?重磅信号,极其重要。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每年的4、7、10和12月,政治局会议的主题都与经济相关,而今年4月的会议来得更早一些:
2021年:30号;
2022年:29号;
2023年:28号;
2024年:30号;
2025年:25号;
时间,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从最近的新闻稿中,也能读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前不久,国务院领导罕见密集分赴全国密集调研,重点行程涵盖稳外贸、科技创新、能源安全等领域,应对关税战冲击的意图明显。
此次政治局会议中,更是首次提出“统筹国内经济与国际经贸斗争”、“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等。连续4个“稳”,展现出对于当前形势非同寻常的重视。
在关税战的背景下,本次的高层会议所释放的信号,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重最明确的信号,是体现了 底线思维。
对于当前发展形势,会议提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 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
这种判断背后,有着现实的数据支撑:
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中国经济取得“开门红”,这无疑相当提气,但从具体数据来看,还不能轻言胜利。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虽然比去年全年有所加快,但仍低于GDP整体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 一季度CPI和PPI均为负数,GDP平减指数连续8个季度处于零值以下,说明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仍然存在。
出口方面,延续了去年强劲的势头,一季度同比增长6.9%。
但出口的繁荣,和特朗普上任前后外贸企业“抢出口”有很大关系,接下
来大概率会承压。因此,基于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国家需要做好准备,把政策子弹留足。
我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变化:
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14年再度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央行曾经在不同场合表态要 “择机” 降准降息,而在这一次的政治局会议中, “择机” 变为了 “适时”。
措辞的变化意味着,眼下就是降准降息的那个时机,但是具体什么时间出台,还需要继续等。
等什么? 可能要等外贸、科技、消费等兼顾内外的增量政策一起落地。
在今年2月《求是》杂志中的一篇重磅文章里,在论述“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也提到:
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
言外之意,宏观政策的推行并非着眼于当下,而且为了应对更为长远的变化。
第二重信号是,本次会议首次明确用“斗争”二字来定义这一轮经贸冲突。
这是很不寻常的变化。
最近,懂王明显怂了,但不要觉得他已经偃旗息鼓。从4月9日贸易战升温开始仅仅半个月内,白宫的调门就一降再降,从暂缓对等关税,到宣布关税豁免,再到各种放风说将大幅降低对华关税。
最近的剧情是,懂王多次说中美之间正在谈判,遭到东大外交部无情辟谣,同时回赠了一句话: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和8年前贸易战刚开打时,打和谈的语序也调转了,含义也变化很大。这说明,恐怕接下来的主基调,还是以“打”为主。
毕竟,这些年我们一直试图讲道理,苦口婆心地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贸易战没有赢家”,但换来的是懂王一再讹诈。对特朗普的任性反复,要有清醒的认识。
最近,央行行长潘功胜在美国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的讲话,也非常耐人寻味:各方应加强合作,努力避免全球经济滑向“高摩擦、低信任”的轨道。点的是谁,大家都懂。
对于一个信用走向破产的特朗普政府,高层显然已经不抱太多幻想,做好了长期对垒的准备。
相比之下,太平洋对岸的信号就显得更加凌乱。美国财长贝森特这几天甚至找补说:
我们给中国加关税,是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再平衡”,以前中国出口太多了,现在该转向支持本国消费者和内需了。
谢谢贝森特了。这套“自己生病给别人吃药”的理论,不得不说十分荒唐,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
最后一重明确信号,是兜底思维。
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打一场持久战了。高层对于打赢这场贸易战的信心很足,但与此同时,对各行各业的冲击也高度重视、严阵以待。
稳就业,正在得到超乎寻常的重视。
在会议中提到的“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中,“稳就业”放在了首位。
曾有证券公司估算,2023年我国外贸行业合计带动就业约8177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值超过11%。如果关税战升级,其中恐怕有不少人的工作会受到影响。
这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因此就业必须稳住。
此次会议提出,“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社会救助法案(草案)》获得原则性通过,即将提交审议。这部已经酝酿30多年的法律加速推进,也是一个重要信号。此时此刻,一张面向低收入和困难人群的“安全大网”,不仅有助于刺激消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至关重要。
另一个得到兜底保障的领域,则是房地产。会议提到: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简单来说,一是要大力建“好房子”,二是要继续做好存量房收储。越是关键时刻,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就越发不能乱。
通读下会议的通稿,千头万绪间,核心仍是频繁被提到的“稳”字。
不仅是政策稳,也在于情绪上的稳,不要被关税的大棒吓到。世界越是风高浪急,越是要把握好方向盘,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中国的破局之道。
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更有韧性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