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其对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反倾销税(AD)和反补贴税(CVD)调查的终裁税率。
根据媒体披露,其中,对东南亚四国太阳能产品的反倾销税最高至271.28%,具体取决于企业和国家。反补贴税在14.64%至3403.96%之间。
SMM(上海有色网)光伏高级分析师毛婷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据SMM了解,自美国对东南亚进行双反调查以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电池组件开工率受到一定影响,加速产能转移至印尼、老挝及中东等地。”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会推高美国组件价格。(美国)当地可以有近一半供应能力,但一体化产品成本接近2元/瓦。东南亚产组件成本比中国内地高20%~30%,各项关税在60%~80%的地区还是可以出口美国。”
中国产品成本控制领先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12月发布的文章,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成本模型。根据测算,2024年12月,硅料成本(不含折旧)为34.368元/千克;硅片成本(不含折旧)为0.124元/瓦;电池成本(不含折旧)为0.264元/瓦;一体化组件成本(不含折旧)为0.605元/瓦。而一体化组件成本(含税、含最低必要费用)为0.692元/瓦。
以0.692元/瓦计算,国内一体化组件成本不足美国光伏组件成本的四成。即使东南亚组件成本高于中国,但也远低于美国一体化组件成本。
天合光能工作人员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税率调整)短期影响肯定是有的,供应链需要重构,一些不在双反四国中的产能会有优势,比如印尼、老挝。理论上来说,美国国内的组件价格应该会上涨,但这个现在还没法做准确的判断。”
在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披露之后,Infolink曾于4月10日发文表示,单以税率来看,土耳其、印尼与印度输美之光伏电池、组件理论上最具优势,输美仍具性价比,但实际上,输美供给仍须考虑到各国电池实际产能,例如印度、土耳其因本土电池产能较为稀缺,甚至不足以供给当地组件端。
那么,美国本土产能可以支撑其本土需求吗?天合光能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美国本地产能方面,组件大概能满足50%的需求,而电池只能满足20%至30%的需求。”
另据Infolink,对于美国光伏市场来说,电池产能不足是当前关键问题。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组件产能达50.5GW(吉瓦),但本土电池产能仅有2.3GW,排除薄膜组件产能后,美国仍有约37GW的电池产能缺口。
因此,Infolink认为,预期美国仍需进口印尼、老挝产品,但假设印尼、老挝无法完全支撑订单需求,推测部分可能还得从印度或有双反税率的马来西亚进口,总体来看,税率上升势必将推高美国光伏项目成本,供应链价格可能也需调涨以应对关税压力。
光伏制造难以回流美国
美国此次对东南亚四国加征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是否有助于光伏制造业回流美国?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在对内对外政策反复无常和需求预期混乱的氛围下,美国本土光伏产能建设进度慢于预期,截至2025年1月,其硅料、硅片、电池、晶硅组件本土产能分别约21GW、0、2GW和35GW,且供应链配套短板明显。
可以看出,美国在硅片、电池片领域产能规模尤为落后。那么,美国的关税政策,是否有助于光伏制造企业在美国建厂呢?
事实上,在美国建厂成本也相对较高。毛婷婷表示:“美国当前电池生产成本约为中国的2至3倍,当所谓‘对等关税’实施后,供应链成本将继续增加,当地光伏电站开发收益将受到非常大的挑战。(其增加关税的行为)到底是推动制造业的回流还是抑制了美国当地光伏市场发展的活力?”
美国建厂成本不仅高于中国,也大幅高于中东地区。根据钧达股份2024年11月公告,其拟于阿曼投资建设年产5GW高效N型电池产能,投资规模为2.8亿美元。照此计算,1GW光伏电池片产能的建设成本约为0.56亿美元。
而据阿特斯2023年10月公告,其拟建设美国阿特斯年产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8.39亿美元。照此计算,在美国建设电池片产能的成本是在阿曼约三倍。
或因于此,中信证券预计,美国对光伏供应链的进口依赖将从组件部分转移至硅片、电池及上中游辅材等环节,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美国薄弱的光伏供应链进口依赖度高,高关税或进一步推升其本已较高的制造成本,而加大本土产能经营风险。若高关税政策持续,或将导致美国光伏产业陷入“高成本-低需求-投资萎缩”的衰退螺旋。
尽管美国政府鼓励本土制造,但目前美国本土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尚不足支撑市场需求。若高关税导致价格上涨,或导致美国光伏行业增长疲软。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正在崛起。据Infolink,中东与印度市场正在快速成长。2025年,两区域光伏需求年增率超过30%至50%。此外,东南亚与非洲市场持续发展,随着绿色能源投资增加,当地光伏与储能需求持续攀升。
因此,Infolink认为,印度、中东、东南亚与其他新兴市场的崛起,将能抵消短期美国市场因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需求放缓的影响,持续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动能,确保光伏与储能行业的长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