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民间投资实现正增长,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大幅上升,民营企业多项指标出现改善,生产经营状况加速回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回升向好和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因此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呈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一季度民营企业多项指标均快于各自领域平均增速,表现出强劲活力和动力。
政策加力助跑
今年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部署传递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鲜明信号。
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4月初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
随着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和强化,多地纷纷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力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上海市发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措施,围绕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持续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等举措。
在强化要素供给方面,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提出,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提高人才用工支持、提高用能用地保障、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强化数据要素赋能等方面措施,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必需的资源要素保障水平,巩固民营经济发展基础。
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湖北省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制定了湖北省今年首批面向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清单,拟吸引民间投资916.7亿元。
“全国上下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民间投资落地,各地都在扎扎实实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刘向东说。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改善,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7.3%,增速比去年全年有所回升,且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民营企业活力增强,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快于全部进出口额增速,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8%。此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生成式AI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再到民用航空、量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活力、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民营经济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政策支持与市场信心的双重提振。从中央及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政策来看,融资支持、市场准入放宽以及法治保障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升了民营企业市场参与度,有效提振了民营企业信心。
多维度赋能
宏观政策积极发力,持续为民营经济注入流动性,支撑其稳定发展。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刘向东表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生产经营还有些困难,价格低迷情况下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凸显,而且,外部不确定性仍存,对未来发展还有较多担忧。
在明明看来,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显著高于国企、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较为困难且融资成本高。外部不确定性加强,出口导向型民企面临需求收缩的压力大。转型升级面临难题,部分传统民企技术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绿色化、数字化趋势。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融资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会对企业投资造成障碍,进而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诉求各不相同。
谈及从政策面如何进一步帮助民营经济破解发展难题时,明明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支持民营经济:一是深化金融改革,扩大普惠金融覆盖,试点“贷款风险共担”机制;二是强化创新支持,设立民企专项科研基金,推动产学研合作;三是稳定市场预期,通过立法明确政策连续性,给予民企持续保障和信心提升;四是开放更多领域,进一步放宽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刘向东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稳定经济发展的预期,强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财政、金融、产业等各方面的支撑政策,强化法治保障,进一步激发和强化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潜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