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本报记者 刘萌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金融服务则是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重点支持农业强国建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并取得明显成效。不过,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同质化明显,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及时有效满足。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现阶段农村金融的薄弱点主要集中在供需结构性失衡与基础支撑不足。从需求侧看,农业生产天然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合格抵押物。与此同时,农村金融需求又呈现多层次特征,既有传统种养户的小额短期周转需求,也有新型农业主体的规模化融资需求等。从供给侧看,商业银行县域网点收缩趋势未改,物理服务半径有限,叠加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移动支付、远程授信等技术手段渗透率不足,容易形成服务盲区。此外,农民金融素养短板也不容忽视,部分农民对保险等工具认知不足,被动依赖传统存贷业务,难以激活金融资源的乘数效应。

《规划》提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在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方面,提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等多项要求。

朱克力表示,有关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可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再保险资金池,同时引导商业再保险市场介入。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同样关键,可在乡镇设立保险服务站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朱克力进一步表示,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需突破产品单一性与风险分散机制瓶颈。首先,可探索“基础险+附加险”分层设计,将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与成本保险组合打包;第二,针对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等新型经营场景开发定制化产品,引入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动态监测标的物,实现精准承保与快速定损;第三,推动保险与信贷联动,将投保情况纳入授信评估体系,形成“保险增信、信贷跟进”的正向循环,让保险真正成为农业经营的稳定器而非简单赔付工具。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规划》还提出,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

谈到如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娄飞鹏表示,为了更好地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而言,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金融、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农村市场主体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创新。

朱克力认为,数字金融或是破局关键,可搭建涉农数据中台整合土地流转、补贴发放等政务信息,为线上信贷提供多维风控支撑。同时,适度提高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引导金融机构“敢贷愿贷”。此外,同步推进“金融教育下乡”工程,用情景化案例讲解期货套保、互助保险等工具,培育理性金融行为。最终形成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市场运作、生态协同的闭环,使金融服务深度嵌入乡村振兴的全链条。

(编辑 余俊毅 于南)

标签: 天津财经大学
浏览:154
日期:2025-04-10来源:财经新闻网盛世中华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