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昌校宇
4月8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落地情况。
北京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衍生介绍,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加大金融服务民生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民生供给,2024年12月份,北京金融监管局会同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下称《通知》),在全国率先打通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路径。2025年4月2日,通州区及昌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同时完成“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这一创新实践标志着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再取得突破性进展。
朱衍生表示,近年来,不动产信托业务不断发展,信托财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该项业务长期面临不动产仅能登记在信托公司名下,不能与信托公司自有财产相区分的问题,难以真正实现信托风险隔离的功能,影响信托行业充分发挥服务民生作用。《通知》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以专项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的登记路径和办理流程,实现了可将不动产登记为信托财产的效果,解决了潜在的权属纠纷,保护了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业务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年4月2日,北京辖内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泰康信托”)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外贸信托”)分别在通州区和昌平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了首次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
其中,国投泰康信托为北京市一位老人及其自闭症子女设立不动产信托,帮助老人实现“生前养老照护”与“身后守护子女”的目的,促进信托成为亲情与责任的载体。中国外贸信托为北京市一位中年市民专业化定制不动产信托,将物流仓储设施登记为信托财产,根据其意愿将信托收入的50%定向用于慈善捐赠,构建了新时代“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四位一体的信托服务模式。
上述两家公司聚焦特殊需求服务和慈善传承项目,通过风险隔离及简化交易流程,有效回应社会需求,实现不动产信托从“高净值专属工具”向“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转型,为行业解决长期存在的财产确权难题提供“首都样本”。
北京试点案例的成功落地将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北京金融监管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辖内信托公司积极参与不动产信托,拓展业务场景,优化业务模式,充分发挥服务信托制度优势和社会价值,在养老金融、财富传承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 郭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