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璐 杜雨萌 向炎涛
4月7日、8日两个交易日,A股掀起一轮增持回购热潮。各方支持下,A股三大指数企稳,截至4月8日收盘,上证指数上涨1.58%,深证成指上涨0.64%,创业板指上涨1.83%。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8日20时,两个交易日内,35家上市公司抛出回购预案或发布股东提议回购公告,拟回购金额上限261.40亿元;41家上市公司抛出股东增持计划,拟增持金额上限246.66亿元。综合来看,回购增持上限合计508.06亿元。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积极增持回购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促进市场生态良性循环。当前“护盘潮”是政策与市场的共振。
国资央企“压舱石”作用凸显
面对市场非理性波动,国资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在近两个交易日迅速行动。
4月7日,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诚通”)、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分别发布消息称,“旗下诚通金控和诚旸投资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中央企业股票”“旗下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增持中央企业股票、科技创新类股票及ETF”。
《证券日报》记者从上述两家央企获悉,4月8日,中国诚通董事会决定,中国诚通拟使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资金1000亿元,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中国国新旗下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将以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方式增持中央企业股票、科技创新类股票及ETF等,首批金额为800亿元。此外,中国诚通方面表示,继4月7日增持股票资产后,4月8日,中国诚通旗下诚通金控和诚旸投资继续大额增持ETF和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股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向好的坚定信心,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的看好,多家中央企业于4月8日相继宣布,将积极开展股票增持回购计划。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其计划未来12个月内,增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A股及H股股份,不低于28亿元(含)且不超过56亿元(含)人民币。
据记者梳理,4月7日、8日两个交易日内,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新增股东增持计划,增持金额上限合计173亿元;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机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新增回购计划,回购金额上限合计34亿元。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中央企业集体增持回购行为具有多重战略意义,这不仅是其对自身企业价值的坚定认可,更是中央企业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维护金融安全、服务国家战略等功能使命的突出体现。应该说,此举除了能够有效缓解市场恐慌情绪、释放维稳信号外,还可以带动长期资金入市,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韧性。
4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回购有三大逻辑,首先,央企的“压舱石”作用凸显。央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其增持行为具有较强示范效应。此次国资委明确表态,将进一步强化央企在资本市场中的稳定器作用。其次,估值修复与价值重估机遇。当前央企整体市盈率普遍低于市场均值,增持回购有利于推动估值修复。最后,制度性改革的延续。国资委近年推动央企考核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央企积极增持回购是落实市值管理要求的具体举措。
民企龙头大手笔“护盘”
除央企外,民营龙头企业亦大手笔“护盘”,推出回购增持计划。4月7日晚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不低于40亿元(含本数)且不超过80亿元(含本数)自有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股份。4月8日早盘,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15亿元且不超过30亿元。
田利辉表示,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大规模回购,向市场传递“价值低估”的明确信号,缓解恐慌性抛售。
从增持计划来看,多家民企上市公司股东计划增持规模较大。例如,4月8日,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通过自有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介于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以支持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提振投资者信心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袁仲雪先生之一致行动人瑞元鼎实投资有限公司计划未来6个月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包括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等)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使用了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了专项政策工具精准滴灌、高效实施的作用。业内人士表示,专项政策工具可以助力上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和提升长期价值,不断丰富投资者回报手段、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持续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建设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长期来看,随着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红利释放,资金或持续向优质央企及科技龙头集中。”李晓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