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特朗普关税2.0,中国该怎么办?

特朗普是不是“昏头了”?

很多人觉得特朗普收这个对等关税是“昏头了”,因为以前的美国都是鼓励自由贸易,关税越低越好。为什么他一上任非要“掀桌子”,让大家都没饭吃?

中国人就算从美国视角来看,也会不理解。你们美国人不用努力工作,刷信用卡买中国的便宜东西,占了这么大便宜,不是很好吗?况且中国赚的钱也没拿走,转头买了美国国债,还存在你们美国,中国都没有抱怨,为什么美国反而不愿意了?

我们必须看到,特朗普貌似一时冲动,实际上有他的逻辑。加关税是他在第一个任期就干过的,也是他在2024年大选期间的公开承诺,算是打的“明牌”。在他看来,外面越来越多的“便宜货”进来,自家工厂萧条、工人失业,只能借钱坐吃山空。他的算盘是:用关税逼大家多买美国国内的商品,或者逼别人降低对美国的关税从而让美国多卖点,或者来美国开厂,让我的工人增加就业,收上来的额外关税还可以用来在国内削减收入所得税

除了产业空心化问题,美国政府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外债。美国这些年欠下的巨额外债,总有一天是要还的,每年要还的利息都破万亿美元了。这么滚动下去,美国实在撑不住,必须减少新增的外债,而最容易想到的手段就是把贸易逆差搞小点。所以,不是美国不想过之前的刷卡狂买外国便宜东西的舒服日子,而是实在买不起了,要“收紧钱包”了。

当然,特朗普是商人出身,还做过电视真人秀《学徒》的主角,他习惯用“压价、谈判”的方式搞事情,表演方式也很强硬、很夸张。你不听话,我就给你加税;你听话了,我就撤点税。这在生意场上很常见,只是他把这套敲打做法搬到了国际政治舞台上,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加关税是不是很可怕?

加关税当然对外国和美国都不好,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但如果你把它和别的办法比一比,会发现它其实还算是“常规”选项。

比如,为了降低外债和转移国内矛盾,美国还可以:

疯狂印钞票,让美元大幅贬值,让债务的实际价值缩小,但这样会吓跑投资者,通货膨胀也会吓到选民;

赖账,说“我没钱,不还钱了”,那整个世界金融就乱了,连锁反应之下,会有更大范围的世界动荡;

搞极端对抗,比如以意识形态对立或者反恐为由,冻结特定外国政府在美国的资产,甚至主动开启战争或者代理人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的国土和财富,或索要赔款。这样做的代价和反弹太大,目前看可能性极低,但从美国和同盟国家对伊朗、俄罗斯的强硬姿态可以看出影子。

所以,长期贸易逆差大家都不想要,征收关税是一种“动手不动枪”的方式,虽然会让商品变贵,跨国生意难做,但总比其他逼急了可能会用的方法温和一些。另外,关税可以加就可以减,可以撤回,理论上比其他手段灵活。

中国可以彻底和美国掰了吗?

美国这么狠,中国企业没得钱赚了,是不是就不要和美国做生意了?吵架的时候甩出“分手”两个字当然解气,但还是要算经济账。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这么多年中国参与全球贸易获益颇多。

不考虑关税的话,美国是一个理想的甲方。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口多,人均收入高、消费能力强,消费者东西换得勤,舍得扔。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总体比较稳定,结算回款快。它的市场容量大而且多元,啥都需要,这就给中国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不是只有大公司才能赚钱。

中国出口企业中,有一大部分都靠美国市场养活,背后还有数千万工人、上下游配套。如果“一刀切”不做美国生意,不仅企业受不了,很多人可能会失业,从而影响家庭收入。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经济其实一度合作得非常紧密。中国做东西做得快、做得好、做得便宜,美国出设计、出品牌、出渠道。而且很多产品美国还做不了,比如各种零配件、家电、日用品,所以即使加税,美国商家和消费者还是会有购买中国商品的需求。其他国家市场的规模大小和隐形贸易壁垒决定了生意也会不好做。中国拥有庞大的产能,企业兜兜转转之后,很可能还是会看向美国市场。这种天然的互补,决定了中美不容易彻底脱钩

中国该怎么应对?

“对等关税”正演变为美国贸易政策的常态选项,那中国怎么办?我建议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帮助国内出口企业撑住。加税以后,很多原来出口美国的民营企业会面临订单突降、短期生存困难,这也包括赴东南亚曲线出口的民营企业。国家要帮它们渡过难关,比如给它们补贴、减税,让它们活下来;也可以帮它们融资和展期,让企业能喘口气。否则这些企业和它们的供应商容易出现连锁破产,一大批工人失业,在房地产行业没有恢复的情况下,生产制造行业的大规模失业会加剧经济寒冬效应。

出口型民营企业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支柱,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功之臣,具有市场经济必需的闯劲和韧性,度过这个劫还能为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政府出面继续谈判,别把门关上。虽然美国加税了,中国也加税反击了,但不能就此不谈了。一方面,中国应该继续和美国保持沟通,跟特朗普第一个任期的关税谈判一样,吵归吵,吵完了还要看有没有机会达成阶段性协议。

另一方面,中国应该和其他传统出口市场搞好关系,让它们知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别轻易站到美国一边。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推动多边贸易、公平竞争,防止被贸易伙伴排除在外。如果不积极接触,欧洲和日本这样的出口市场有可能因为对美国的顺差减少,回过头来想从中国这边找补,进一步恶化局面。

第三,未来一段时间,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出口贡献的比重很可能会有所下降,中国要习惯多条腿走路,消费、投资、创新都要跟上。这些措施前期都要投钱,202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这意味着政府将增加财政支出,意味着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能力增强。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出口下降的损失。

第四,想好最坏的情况。虽然我们不希望出现最糟的情况,但还是要有“底线思维”。比如:要有粮食、能源、芯片等的储备;要搞好“备用方案”,如果供应链被切断,我们能不能自己生产;金融上减少对美元依赖,比如发展数字人民币、跟其他国家搞本币结算。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防患未然。

国内普通消费者对双方加关税可能没有特别直接的感受,因为美国卖到中国的商品大多数(比如发动机)是用于企业(B)而不是消费者(C)。但如果家里有病人需要原产美国的药品和医疗耗材,则需要提前备些或寻找替代品,因为贸易战不仅仅会让商品更贵,也容易让供应链萎缩或断掉。

总结

中国确实在过去三十年通过参与全球市场获益了,但现在全球化进入一个调整期,中国也该重新思考:靠什么支撑未来的发展

加税不是世界末日,只是游戏规则变了。中国要做的,是“练好内功、稳住外形”,不能被动等待特朗普任期结束,更不能关起门来搞封闭。这既是对贸易战2.0最有力的回击,也是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浏览:124
日期:2025-04-07来源:财经新闻哪个app好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