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国旺,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
一、外资集体转向:政策红利与科技创新重塑中国资产实现“科特估〞
2025年一季度,国际资本对全球市场的配置策略发生显著逆转。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机构密集上调中国股票评级,摩根士丹利将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提升7%至86点,隐含9%的上涨空间;高盛则预测MSCI中国指数年内或再涨15%,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最大预期增幅。国际资本唱多中国的核心逻辑在于三轮驱动:
1、政策集合创新释放制度红利
2024年三季度启动的财政金融资本地产等政策集合创新浪潮,在2025年全国两会再次明确,叠加《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落地,外资准入与股权投资便利性大幅提升。积极财政政策以4%赤字率加码配合新基建,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为稳地产身力,又催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形成“宽货币+宽信用”优势组合。证监会加速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跨境互联互通机制,A股纳入MSCI等指数的权重持续扩容,吸引被动资金连续9周净流入。
2、科技革命重构全球产业链,“科特估〞引导中国资产从价值压缩向价值回归
中国在AI等领域的井喷式创新涌现,成为中国资产估值重估和投资者信心重启的核心引擎。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AI开源大模型引发全球技术范式东移,其算力效率较国际主流模型提升30%,推动中国科技股估值出现特别重估(科特估)。中国在全球AI算力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跟随者”转向“定价者”,进而成为全球Al市场资源优化组合者。
3. 估值洼地与资金再平衡
当前MSCI中国指数远期市盈率仅为12.5倍,显著低于美股纳斯达克的28倍,随着中国经济复苏企稳向上,企业盈利预期上修至7%-9%。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全球资金从高估值美股转向新兴市场,2月韩国投资者对中港股市的净买入额环比激增200%,创2022年以来新高。
二、美股抛售潮:高估值修正与地缘风险的连锁反应
与外资增持中国资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股正遭遇创纪录的减持。3月机构投资者对美股的配置从净超配17%骤降至净低配23%,对冲基金单周抛售规模创四年新高。这一趋势的背后逻辑包括:
1. 经济基本面边际走弱
亚特兰大联储模型预测美国一季度GDP增速为-1.8%,为2022年以来首次萎缩。科技巨头盈利增长放缓,meta、特斯拉等“七巨头”年内平均跌幅达20%,AI资本开支可持续性遭质疑。
2. 估值泡沫与技术替代压力
美股科技股远期市盈率较五年均值溢价35%,而DeepSeek等中国AI模型的崛起,使市场意识到算力优势并非美国独占。微软削减数据中心投资的动作,进一步加剧对AI产业链盈利预期的修正。
3. 地缘政策扰动全球资本
特朗普政府4月2日开始对各国“对等”加征关税及收紧移民政策引发市场避险情绪,资金加速流入黄金与新兴市场。3月散户向货币基金净流入304亿美元,而欧元区股票配置比例升至3年高位,德国DAX指数年内涨幅超15%。
三、财报季掘金:业绩确定性驱动的三大主线
随着4月年报及一季报披露高峰来临,业绩将成为市场定价的核心锚点。结合机构调研与产业趋势,三大领域具备爆发潜力:
1. 科技硬核:AI产业化
AI算力基础设施: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80%。
2. 消费升级:政策刺激与场景创新
振兴消费与稳楼市稳股市并列,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扩大,扫地机器人、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加速提升。
3. 高端制造:科技应用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
风电与储能:海风装机量年内预计翻倍。
人形机器人:政策专项债重点支持关节电机、力控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东升西降,全球资本再平衡下的战略机遇
外资增配中国资产与美股抛售潮,本质是全球资本对“技术迭代速度”与“政策确定性”的重新定价。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紧扣AI产业化、消费场景革命、高端制造升级三大主线,在财报季中挖掘兼具业绩弹性与估值安全边际的结构性机会。
特别声明:本文仅是根据市场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不可作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李国旺
(责任编辑:董萍萍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