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验室,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堆满历史民俗材料的档案馆,也许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问题有了新解。
放眼岭南大地,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不仅使岭南文化传承从“经验传递”升维为“数据传承”,让文化真正“活”起来;更助力岭南文化“解锁”流量密码,实现破圈传播、跨界融合。
在大模型这把火越烧越旺的当下,岭南文化传承再迎新机。28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现场正式挂牌成立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并发布岭南文化大模型。
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主任邓立邦告诉记者:“岭南文化大模型的训练语料库基于高维度异构数据源整合,包括权威的岭南文化辞典、《羊城晚报》文脉专题报道以及大量非结构化的音视频影像资料,覆盖了粤剧、舞狮、剪纸、陶艺、刺绣等多维度地方艺术形态与历史建筑信息的知识图谱。”
通过创新性的迭代蒸馏技术,岭南文化大模型将通用大模型6710亿参数压缩至70亿-700亿系列参数,形成国内首个区域性文化大模型集群,实现岭南文化遗产的智能化解析、专业理解准确率提升至95%。根据测试评估,岭南文化大模型在图片、视频的多模态冷启动评测中领先OpenAl,在岭南文化这一垂直领域内拥有更为专业及准确的知识理解能力,填补了区域特色文化大模型领域空白。
例如,当询问广州西关木门“趟栊”是什么,大模型能给出准确的文化解释;上传一张岭南美食图片,并且问“哪些食物是咸的”,模型不仅能识别图片中的食物,还可以思考食物的具体做法,进行推理给出正确答案;上传一段粤剧剧目《紫钗记》的视频,大模型能综合视频的场景布局、人物服饰动作、声音唱腔等,准确识别出粤剧剧目。
建立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验室
“岭南文化大模型,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枚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数字火种’。”邓立邦说,岭南文化大模型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式修复”向“创造性转化”跃升,通过大模型技术将散落的文化瑰宝转化为可编程、可交互、可流通的数字资产,为文化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邓立邦看来,作为国内“最懂岭南文化”的多模态推理型大模型,岭南文化大模型能在多个应用场景大显身手。在教育领域、旅游导览的交互场景中,教学、导览等依托的知识库通常具有明确的边界、相对固定的内容特性,因此岭南文化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知识问答与创意内容生成方面将有出色表现。
依托岭南文化大模型,岭南智算中心、岭南数字创意云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非遗、传统岭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验室,形成基于文化大模型的系列场景化工具箱、智能体的开放生态。
谈到岭南文化大模型的意义,张志安认为,随着岭南文化大模型的持续开发,新闻内容生产的逻辑与模式将被深刻重塑。媒体的身份将逐渐从单纯的文化记录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参与者和创造者,这将赋予羊城晚报更强的行业前瞻性和洞察力,使其更好地提供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新闻报道。
“目前国内主流媒体对于AI大模型的应用多局限于基础的内容生产环节,而岭南文化大模型则是一次对AI技术垂直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张志安强调,该探索为国内媒体界深入发掘大模型在产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提供了宝贵经验。
“广东主流媒体近年来的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表示,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模式将推动主流媒体从“经验生产”向“数据驱动”“AI驱动”转型升级,羊城晚报为主流媒体的全链条变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责任编辑:董映颉 HO013)【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