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周小川:转型金融并非“去碳化”融资,需配合更好的价格机制

【大河财立方 记者 丁洋涛】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金融圆桌:转型金融与零碳未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转型金融并非简单的“去碳化”融资,而是通过技术改造与制度创新,为高碳行业的渐进式减排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需要配合更好的价格机制,使得金融能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官网图片

周小川以“中国煤电灵活性改造”为例,详述转型金融的实践路径。“传统煤电机组年发电小时数高达5000~6000 小时,难以适应新能源的间歇性特征。通过技术改造,煤电机组实现了启停速度提升与最低负荷降至30%以下,使其成为电网调峰的‘缓冲器’。”周小川表示,这种改造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更通过降低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为能源结构转型争取了时间窗口。

针对转型项目盈利模式的挑战,中国探索出“容量电价”这一关键制度。该机制通过政府承诺的长期价格保障,确保灵活性改造的投资回报。传统煤电依赖电量收益,但转型后发电小时数可能降至数百小时,容量电价则以机组调峰能力为定价依据,将减排的社会效益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这种设计既避免了金融机构因短期收益下滑而退缩,又激励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

周小川认为,与欧洲依赖天然气调峰不同,中国以煤电改造为核心的转型路径具有显著国情特征。“一方面,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超50%,完全弃用不现实;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电力体制改革为‘容量电价’等政策的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周小川直言,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更为全球高碳行业转型提供了 “渐进式减排” 的参考范式。

周小川表示,通往净零排放的道路不是直线前进,并非现在开始就不投资有排放的项目,转型金融的意义在于通过投资减少排放的项目,实现整体排放的减少。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让转型金融真正成为通向零碳未来的桥梁。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标签: 金色财经
浏览:462
日期:2025-03-29来源:财经新闻广播在线收听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