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超阿迪”、“千亿市值”......作为国内最大的体育用品集团,安踏凭借着在多元化营销和业务拓展等方面取得的不俗成绩,近年来在海内外影响力逐步提升,一度被冠以“国货之光”的美誉。与此同时,安踏也围绕ESG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动承担起领军企业所应肩负的更多责任。
近日,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公开倡议要促进低碳消费,并称从2015年开始,安踏集团连续7年发布ESG报告,主动披露自身环境影响,持续加强碳排放管理。
然而,经久树立的美好形象却在2023开年被“打破”。来自知名机构MSCI的ESG评级下调,市场将目光从聚焦公司的亮眼业绩,开始扩大至覆盖环境保护、供应链管理、劳工权益、产品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视角,而随之显露的一系列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或将对企业的声誉、融资渠道和监管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安踏ESG评级下调,公司治理、产品碳足迹等被判为落后水平
不久前,全球最大指数公司MSCI(明晟公司)发布最新ESG评级报告,安踏ESG评级被下调至“B”级,为四年来首次下降。
那么,“B”级究竟意味着什么?
据MSCI官网,ESG评级旨在衡量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管理与财务相关的风险和机遇的能力,会分为领导者(AAA、AA)、平均水平(A、BBB、BB)和落后者(B、CCC)。如此来看,按照该机构的标准,安踏此次被放在了“队伍末尾”。
“MSCI ESG评级下调意味着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出现了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MSCI ESG评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估标准,以便投资者、客户和供应商等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表现和风险水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该评级的下调,可能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受损,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商业前景和融资渠道,更有甚者,还会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增加企业的法律风险和责任。
事实上,在ESG领域,安踏对外披露的投入并不少。例如2021年度,公司发布的ESG报告显示,安踏集团在追求完成经济指标的同时,持续完善ESG治理架构,一方面成为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签署成员,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十项原则;另一方面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2021年集团收益增加38.9%,而温室气体总排放密度(按吨二氧化碳当量╱每百万元人民币收益计算)仅上升12.2%;与此同时,集团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年度捐赠超3.3亿元。
如此付出,为何换来评级为“B”的结果?原来,集团ESG亮点背后,潜在问题也不少。据报道,上述评级结果显示,安踏在公司治理、供应链劳动标准、产品碳足迹、原材料采购、化学安全性这五个关键议题上都被判定为落后水平。
产品屡遭投诉,曾被质疑“用心做营销,用脚做质量”
事实上,就安踏集团的内部管理而言,此前已不止一次出现过问题。
2022年5月,安踏一款当季女鞋新品——“喵喵鞋2.0”的宣传海报曾被指打色情擦边球,引发网络热议。彼时,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这件事情无论是安踏主观为之,还是客观疏忽导致,至少都证明了其自身管理不严格,存在漏洞的事实。
此外,2021年4月,安踏旗下一款哆啦A梦联名休闲板鞋白黑款产品也曾被卷入“天价炒鞋风波”,惹来不小非议。而以此为例的“炒鞋热蔓延至国货”的现象,更是遭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官媒的发声批评。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在产品反馈方面,有不少消费者通过小红书、黑猫投诉等线上平台,反映安踏旗下包括篮球鞋、衣服在内的产品存在质量不佳、售后服务不到位等情况,安踏也曾因此被消费者质疑“用心做营销,用脚做质量”。
这一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央广网此前在报道中指出,安踏近年来在广告营销上的支出逐年增高。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安踏体育的广告及宣传开支比率(占收益百分比)为12.40%,较上年增加1.8%,支出金额高达61.17亿元,创近五年新高,而2021年公司研发活动成本为11.35亿元,收入占比仅2.3%,是近五年的最低值。
计算下来,2021年安踏广告营销费用是研发的5倍有余,折算到每天,广告营销费用高达1675万元左右。如此金额,已超过李宁、361度、特步三家总和。至此,近5年来,公司广告宣传费已近180亿元。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广告营销的大手笔投入的确为公司业绩“润色”不少,2017年以来,安踏的收入和净利润始终保持着双位数增长(除2020年外),且数额远超国内友商。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59.6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超过此前各大行预计的5%-7%区间。有媒体统计,该体量相当于同期1.1个耐克(中国)、2.1个李宁和2.13个阿迪达斯(中国)。
“狂飙”之下,企业经营还需注重“可持续”
而上述亮眼成绩的取得,也与公司极具战略性的业务布局不无相关。据悉,安踏是一家专门从事设计、生产、销售运动鞋服、配饰等运动装备的综合性、多品牌的体育用品集团。公司创立于1991年,早期以外贸代工业务为主,1994年创立自主品牌安踏,布局全国分销网络。
2007年,安踏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此后,在布局全产业链、提升零售运营能力的同时,安踏一路通过海外并购扩张等方式落实自身多品牌战略,覆盖不同细分人群需求,以抢占市场。在此期间,与大多数运动品牌一样,安踏也曾经历过几年的库存调整期。
不过,受益于零售模式的升级,安踏业绩逐渐复苏,于2016年再次提出“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按下转型键,并迎来加速发展阶段,除上述业绩外,在品牌影响力也有着亮眼成绩。如市占方面,据欧睿信息咨询数据,2021年安踏集团在国内运动鞋服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为16.2%,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仅次于耐克。
现如今,国产运动品牌在科技研发和外观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迈向中高端市场的底气,对于安踏来说,从小型家庭工坊,到走向国际的千亿市值巨头,多年的积累更是让其在国内市场硕果累累。
不过,从最新业绩数据来看,虽受疫情影响,但公司增长面临瓶颈一事似已出现端倪。财报显示,2022 年安踏品牌、FILA品牌以及所有其他品牌的零售金额同比分别实现低单位数正增长、低单位数负增长和20%-25%的正增长,相较2021年整体超五成的营收涨幅,此次安踏集团旗下品牌增速有明显的下滑,且曾被引以为傲的第二品牌FILA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前文提到的种种问题来看,安踏先前高速发展的背后,在渠道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上,似乎也还未完全跟上。业内人士曾指出,身处良好发展契机,但如果因为内部管控上的松懈,致使企业经营管理中屡次出现问题,那便容易失去消费者信任,对品牌建设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