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各大城市抛出王炸,释放一个重要信号

1

真的豁出去了!

现在的市场,有个现象很值得说一说。

2025年前两个月:

上海,经过184轮竞价,金茂庆隆联合体以总价89.6亿拿下虹口一宅地,楼面价117473元/㎡,成虹口区新地王。

同时,金地联手国贸星狮以8.15亿总价、溢价13.98%斩获松江低密地块。

华润再次联手越秀以总价50.9亿、楼板价7.47万/㎡斩获新杨思地块。

杭州,临平北刚刷新地价纪录,第二场土拍安琪儿又出新地王,经77轮竞价,由杭州大家以总价10.8亿竞得,楼面价47486元/㎡。

苏州,竞价122轮,绿城以14.29亿总价,溢价率21.61%,拿下园区奥体南地块,近2年溢价率最高。

北京,经过超百轮竞价,朝阳区一涉宅组合用地以87.295亿成交,溢价率10.5%。

成都,首场土拍2块住宅用地全部溢价成交。

这些,都是发生在全国各地土拍现场的真实战况。

刚开年就是一波土地狂潮啊!

一个更重要的信号是,位置越来越核心,地块越来越低密!

北京明确提出,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

年初南京多个板块做了规划调整,容积率大降,多了不少低密地块。

这也奠定了未来各大城市的品质改善盘会再上台阶。

比如上海,光是徐汇一个区,接下来就有十多个顶流毫宅项目出来。

再比如南京,也有多家超300平大户型的楼盘要入市。

不管是产品还是价格,对当前市场都是很大的冲击!

2

与此同时,全国多城,正在叫停供应!

去年是上海近几年土拍数量和面积最少的。

一直以来的推地大户五大新城,土地供应大幅缩减。

尤其是临港新城,从2021年就开始缩,2021年18块、2022年10块、2023年4块,去年只有1块。

嘉定新城和松江新城去年也各只推1块地。

五大新城里推地最多的奉贤新城,也只推了4块地。

去年一整年,南京主城六区只卖了10多块地,这是南京从没有过的现象。

其中,大校场、燕子矶、雨核-软件谷更是一块地都没有卖。

杭州去年的宅地供应量比2023年大降41%,核心区更明显。

去年深圳也只成交了6宗宅地,成都的土地供应量降幅超过3成。

其实,决策层早就发声:

要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36个月的城市暂停新增用地出让!

有机构在百城样本城市中,筛出了41个城市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

具体城市名单如下,仅供参考:

当然,减少供应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呢,怎么搞?

注意了,千呼万唤的地产收储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最近广东多地公示了2025年第一批土地收储计划,拟收购金额已达430亿元。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

当然,这次收储的主要是住宅用地。

收储资金是地方发行的专项债,说明已经允许地方扩表去支持楼市去库存了,这件事意义重大!

其实北京也已经开始收储了,首批土储专项债发行规模超100亿元。

还有湖南、吉林、浙江等多地也发布了用专项债收储的公示信息和征集公告。

接下来,会有更多城市落实相关政策!

3

但,从全国情况来看,并不是每个城市都乐观。

大家也能看到,有些城市,去年连一块溢价成交的土地都没有,甚至一整年连一块地都没拍,非常惨淡!

大家也能看到,有些城市,库存量很大,即便控制供应也无济于事!

大家也能看到,有些城市,房价依然在下跌!

这不,国务院已经向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发布通知:

要求12个债务状况严重地区的地方政府推迟或暂停一些由国家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以控制债务风险。

这些地方,都是已经丧失赚钱能力,人口持续外流的。

就在上个月,高层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会议,跟很多城市息息相关。

在我们转型期最关键的一年, 重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

我们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制度,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都更通畅,促进经济复苏。

这对谁有利?

当然是大城市和大企业占优势!

你想啊,统一市场一建立,那些大城市的大企业就能更顺利地进入全国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更高的利润。

那小城市是不是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呢?

确实,形势对它们不乐观。

大企业在全国攻城略地,小城市本地的一些小厂子,可能因为竞争力不足面临更大的压力!

所以,国家队下场,也只有人口增长、资金庞大的经济强市才有效果!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广东、浙江、北京一直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区域。

请重点留意这些地方的城市中心区。

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中心区的价值会翻倍!

城市中心区土地的再整合、再开发、再利用,都会让价值翻倍!

4

一切都是时代的选择。

过去20多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大基建。

现在呢,人口、城镇化率、房地产都出现了重要拐点。

我们开始搞新质生产力,持续搞科技创新。

这次备受关注的民企座谈会,更多就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科技行业。

这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认可,也表明未来要大力支持这些行业发展。

谁能抓住新一轮技术改革,谁就能走在前列!

央妈也会不断打开工具箱,下个月我们将迎来全国两会。

新一轮的政策出台,值得期待!

除了通过降准降息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 我们更要关心这次的财政政策。

比如上调财政赤字率,比如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债,这都说明上面要掏更多的钱出来搞经济了。

至于房地产,还有哪些政策空间呢?

特别是一线城市,尤其是深圳和上海,限购还会放松吗?

很可能,会一步一步来。

如果真的落地,又会继续加剧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

相当于大城市又获得了庞大的资金量。

通过结果看现象就是,财富正逐渐向少部分人高度集中!

而我们能做的,只有顺应趋势。

首先,要有硬通货意识,提高手里的硬通货。

什么是硬通货?就是无需解释的共识,背后有坚实的价值支撑。

比如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比如一线新一线的核心房产。

其次,抓紧卖掉你手里所有二线以下的非自住房产,果断卖掉,不要留,去提高硬通货的配比!

标签: 财经网
浏览:586
日期:2025-02-25来源:国际财经要闻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