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一张正在编织的省级“水网,如何赋能河南产业发展?丨豫上水经“著”②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河南,古称豫州,居天下之中,河渠纵横。《水经注》中对古时河南的千金堨、石逗伏流等水利设施有多处记载,道出了这片土地与水的不解之缘。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水利对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河南水利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日前,《河南省省级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到2026年基本建成“八横六纵”的现代水网布局。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2025年要“加快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

全省水网“一张网”正在编织,会为河南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动能?

水利润泽,丰收有望

农业是国之根本,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在河南,从大型的引黄灌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到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水库灌溉工程,共同织就了一张庞大的水利网络,为河南农业产能的提升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近日,位于信阳市光山县潢河上游的袁湾水库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预计在春节前能把所有的防渗工程施工完成,今年5月份能把整个大坝填筑完成,实现袁湾水库大坝贯通。”在施工现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袁湾水库设计总库容2.43亿立方米,是河南融入国家水网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的骨干工程。据介绍,工程建成后,可以使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上圩区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灌溉农田11.6万亩。

在新乡市原阳县,这个曾经饱受干旱侵袭的地方,如今因引黄灌区的工程建设而焕发了新的生机。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智慧灌溉研究中心副主任冯俊杰介绍道,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新乡已兴建多处引黄工程达10处,数量位居全省之首。这些大、中型引黄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达398.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1%,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不足问题,让当地农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水源保障,产能释放

工业是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柱,而水利工程则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为河南沿线的工业城市带来了福音。

在郑州市,富士康集团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头,其生产基地对水资源需求庞大。“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富士康的用水难题迎刃而解。稳定的水源供应,让富士康能够满负荷生产,产能得到充分释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研究院副院长王富强表示,“小到手机,大到支撑算力的数据终端,这些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它的制造、运营维护的背后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工业企业的用水问题,还增强了企业的用水保障,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对河南吸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南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以驻马店市造纸行业为例,过去一些小型造纸企业因用水效率低、污染严重而陷入困境。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保要求促使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如今,驻马店市白云纸业已成为机制纸及纸板行业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了从传统造纸向高端纸制品生产的转型,产能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聚焦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河南产业正迈向新赛道。日益强大的“水动力”为构建绿色制造新体系、塑造链群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黄河流域内,郑州市、开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洛阳市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集群等6个集群入选首批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并被纳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池”,产业转型迈入快车道。

水景交融,活力迸发

水利工程不仅在农业和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河南的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这里,古老的黄河文化与现代的水利科技交相辉映。

在洛阳市孟津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据统计,目前保护区鸟类记录已从10年前的245种增加到目前的33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14种,鸟类数量最多时有15万余只。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还促进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兴起。

“水利工程改善了黄河的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打造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河南省人大代表、洛阳市凯旋门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铄沁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

过去五年间,河南累计完成水利投资超千亿元,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501公里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体系。同时,黄河流域市县共完成造林645.38万亩,修复流域生态面积近158万亩。近日,2025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明确2025年要以水为牵引,把生活、生产、生态统筹起来,把守护河湖安澜、保障生产安全、造福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全方位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正如《水经注》所言:“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水利兴则产业旺。河南,水利工程建设正酣,大河奔流,生生不息。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浏览:129
日期:2025-01-20来源:财经要闻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