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8日、1月17日在郑州开幕。为充分展现代表委员履职风采,今年省两会期间,大河财立方继续推出“两会财经访谈”系列报道,邀请代表委员讲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履职故事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待,汇聚两会财经好声音,奋力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
【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 文 朱哲 摄影】1月18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2024年河南省内河航运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4%。从更广泛的数据来看,2024年,全省完成港口吞吐量6085万吨,同比增长29.8%。
河南是内陆大省,不沿边、不靠海,但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具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同时,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等优势,据测算,水运的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1/2、公路运输成本的1/5、航空运输成本的1/20,且能耗低、污染小。
基于这样的禀赋与市场优势,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动内河航运发展,把内河航运作为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之举,加快实施内河航运“11246”工程,收获了报告提到的成绩单。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信阳、周口等地内河航运和造船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信阳凭借淮河航道优势,成为淮河流域最大造船基地,一些企业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造船业迎来新机遇。”1月18日,河南省政协委员、信阳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任马骥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河南省造船业集中于信阳淮滨县。淮滨起于淮河、兴于淮河,自古有“中原出海大通道”之美誉,沿淮居民下河能驾舟,上岸会造船,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历史的传承让淮滨培养了许多造船工人,奠定了产业发展根基,“来料加工”的模式则让淮滨造就了“长江十船走,三船淮滨造”的盛景。
不过,短板也明显存在。比如造船技术创新不足,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水平较低;产业链配套短板,关键设备依赖外购,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企业小而散,缺乏龙头企业引领,集聚度、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不强;领军人才稀缺,人才队伍老化,科教资源有限;内河航道通航和配套设施不佳,制约造船和物流产业发展等。
内河航运的持续发展,为造船业提质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补强短板,马骥建议立足河南省造船产业基础,聚焦新能源船舶产业链,打造“中原船谷”,提升造船业整体竞争力。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他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
一是顶层设计引领,强化各项扶持。以信阳港淮滨中心港为核心,周口港、息县港、固始港等地协同联动,打造“中原船谷”;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造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专项财政资金,精准投向重点领域,协同金融机构定制专属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向新向绿”转型,聚焦绿色智能船舶。设立专项资金补贴造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支持建设数字化生产车间;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研究新能源动力系统、储能系统、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出台新能源船舶购置补贴政策,制定推广应用规划,提高新能源船舶占比。
三是依托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淮滨港、周口港拓展产业规模,做大临港产业集聚区,提升承载能力;息县港依托港区后发优势,做强做大瑞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打造数字化、智能化造船样板;固始县规划船舶配套产业园,与固始化工园区协作,打造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着力打造“淮—息—固”造船产业集群,推动信阳造船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四是加强苏信合作,助力产业升级。全力推进承接江苏及长三角区域造船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信阳市、周口市、漯河市夯实产业承接载体,高水平共建苏信合作园区;搭建造船产业转移供需对接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加大与江苏及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广度和深度。
五是强化航道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信阳、周口、漯河内河航道升级;规划拓宽和浚深工程,制定竹(竹竿河)滠(滠水河)连通淮河和长江的运河航运规划,打通通江达海的快捷通道;将我省内河航运与周边省市协同发展融入省级规划,建立区域信息共享数据库,搭建合作平台,为重大协同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推动河南与周边省市内河航运联动发展。
六是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全产业链。以船舶制造为核心,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科学规划园区布局,预留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创新创业,加强本地高校船舶相关专业建设;建立健全船舶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培育河南省船舶品牌。
实习编辑:陈星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