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极刻》第1006篇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水润万物,生生不息。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记录最全的地理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1252条大小河流,可以说,是一部璀璨华夏文明史的河流诉说。其中多条河流记载与河南息息相关。
中原大地,水系纵横,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地。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表述与治水、兴水、护水相关。会议期间,多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为河南水运发展建言献策。连日来,大河财立方记者多方采访,循着《水经注》的记载,看河南如何以立法为纲、以发展为要、以科技为笔、以生态为本,赓续千年水韵辉煌,书写今朝水经新“著”。
点击查看H5,豫上水经“著”
↓↓↓
《水经注》中的河南之河
《水经注》,以水切入,以水载史。其中提到的多条河流以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渔歌民谣等,与河南息息相关。比如河水、济水、清水、淇水、洛水、伊水、瀍水等。
千余年前的书中所记载的诸多河流、美景,如今绝大多数依然蜿蜒流淌在中原大地上,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澎湃出新的力量、滋润着新的动能。
《水经注》全书40卷,河水独占5卷,详细记录了黄河主流经过的地方景物,可见黄河流域地位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母亲河沿岸迎来新的机遇——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包括河南在内的沿黄九省(区)奏响“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大合唱;2024年9月12日,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擘画蓝图。
书中记载,“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如今洛阳市孟津区有龙马负图寺,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
书中记载,“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如今已经断流的大河——济水,它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发源于济源市。《水经注》中把济水断流的时间定为公元初年的王莽时期:“当王莽时,济水入黄河不复出,荥泽则始枯。”
书中记载:“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发源于焦作市修武县北面黑山的清水,风景宜人:“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
书中又载,“伊水又北入伊阕,昔大禹疏以通水”。如今,伊河依旧缓缓流淌,伊河两岸,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静静矗立,守护千年。
△洛水昌谷
立法为纲,打造治水兴水“河南模式”
黄河安澜,水润中原。这背后,是自2019年以来,河南制定印发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滩区国土空间综合治理、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规划,出台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水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规范,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与此同时,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创新出台了一系列与水相关的法规、办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的“河南模式”——
2021年9月29日,《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审议通过,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2022年1月8日,《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审议通过,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2023年3月29日,《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审议通过,这是全国首部黄河保护配套的地方性法规;
2024年11月28日,《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审议通过,为保障黄河安澜贡献河南力量;
2024年11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郑州、开封、许昌、周口4市关于贾鲁河保护的条例,4市协同立法,拧成一股劲,守护一条河。
省人大代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李纲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他曾多次组织、带领研究团队,基于生态水利视角,运用水利、法律等专业理论知识,经过深入调研与前期论证,为《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多部与水相关的法规出台贡献了专业力量。“我们提出的融合生态水利理念协同兼顾防洪减灾与生态保护等几条,分别写入了《条例》的第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第五十条。”
△黄河
发展为要,激活经济发展水运动脉
《水经注》记载:“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 水道相通,故而为水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河南内河航运历史悠久,隋唐宋时期,河南运河达到鼎盛。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达余杭,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
如今,河南依托现有水系,规划河运路线,周口港、信阳港等港口建设不断完善,旨在打通内陆省份的“黄金水道”,打造一条连接中原与沿海的“水上丝绸之路”。
近日发布的《河南省省级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开展淮河、贾鲁河、沙颍河、唐白河航道建设,加快构建出海水运通道主骨架。
近日发布的《河南出台通航水域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5类水域,满足条件之一,可以认定为内河通航水域,并明确了认定程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河南计划建成周口港中心作业区一期工程,加快沙颍河、淮河、唐河等13个港航项目进度。
△周口港
科技为笔,筑牢中原水利安全基石
昔日,大禹治水让黄河安澜;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宛如一条巨龙,将丹江口水库的清水一路输送北上,滋润当地发展;可以说,从古至今,水利工程一直是河南发展的重中之重。
南水北调工程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问题。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10年来,积极重塑我国水资源分配新格局。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通水10年,累计向我省供水超23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我省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我们用硬核的技术、硬核的团队、硬核的机制三个‘硬核’,守好这一库碧水。”省人大代表、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业务统筹部副主任南淑清表示,南水很好,每一滴都不要浪费。
据介绍,2024年,全省水利系统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全面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水利保障。
△淅川县
生态为本,勾勒景美人和生动画卷
近年来,河南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勾勒出一幅水脉、生态、人文和谐共处的生动画卷。
水,重现了古籍。《水经注》提到,“《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记录了千年前的淇河,水草丰美,竹影婆娑。今日的淇河,波光粼粼,禽鸟翻飞。近年来,鹤壁大规模开展河流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北方漓江”之美誉的淇河,如今河畅、岸绿、水美。
水,重塑了生态。每到冬季,被誉为“天鹅之城”的三门峡就唱起“冬季恋歌”。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已经从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现今的1.6万余只。
△三门峡
水,激发了活力。在信阳,在气候和水文优势的加持下,文旅已成为其新名片,“北国江南”名副其实。在洛阳,水绕城转,城因水活,为古都新貌平添几分秀气;在商丘睢县,北湖鸟岛树枝低垂入湖面,无数的白鹭、苍鹭等鸟类栖息其上,悠然自得,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引吭高歌。
水,是历史的见证,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希望。豫上水经“著”,新质向未来。
责编:李文玉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责任编辑:张晓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