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为加快提升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下称《清单》)。这份《清单》涵盖钢铁、铁合金、乙烯、水泥、石灰、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岩(矿)棉、铅锭、锌锭、工业硅、阴极铜、锂离子电池、移动通信手持机等,为这些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介绍,《清单》旨在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帮助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查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挖掘节能降碳潜力,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低碳水平,持续降低产品碳足迹。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利于扩大低碳产品供给,促进绿色消费,促进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碳足迹的计算,企业可以了解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生产。同时,这种管理体系的实施也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供应链的绿色化,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
郑磊说:“通过制定统一的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企业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查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降碳改造。这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绿色低碳水平,持续降低产品碳足迹。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认证可以有效引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提高,低碳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加大低碳减排力度。”
对于下一步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表示,一是加强《清单》标准宣贯实施。《清单》中推荐的标准文本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主页查阅。鼓励各标准化研究机构或标准化技术组织广泛拓展相关标准信息发布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开展产品碳足迹标准宣传和培训。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参考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等要求,加快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持续完善,稳步有序扩大产品覆盖范围。条件成熟的直接制定行业标准。
三是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积极推动相关标准在碳排放双控、低碳技术推广等场景应用,提升相关方的标准应用能力。推动将产品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形成推广产品碳足迹的政策合力。
此次《清单》的发布,不仅聚焦了重点工业产品领域,还对标准清单进行了动态更新,持续完善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体系建设。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记者表示,目前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标准化地计算产品的碳排放量,同时,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一大挑战。通过团体标准的先行先试,有望推进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制定、加强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完善产品碳足迹的认证和标识制度等,这些都将有助于解决目前的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清单》的发布是我国在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后续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逐步制定和完善,我国将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这将有助于推动低碳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袁帅介绍,通过实施低碳生产和获得产品碳足迹认证,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的环保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低碳产品需求的增长,企业将迎来开拓新市场的机遇,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要求进口产品提供碳足迹数据,具备低碳优势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编辑 李波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