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焦点

银行业风暴全新进化:社交媒体一传、手机银行一点、末日降临……

财联社3月27日讯(编辑 潇湘)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本月轰然倒下的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是美国历史上倒闭规模第二大和第三大的银行,资产总额累计达到了3190亿美元。

在此之前,美国银行业破产最严重的一年是2008年,当时资产总值达3740亿美元的多家银行破产,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显然,没有多少人会认为,当前美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比2008年时更为严重——当年许多金融机构由于持有次贷等“有毒资产”而面临系统性压力。但在今天,美国银行体系中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央行大幅加息下“期限错配”所造成的流动性压力。

不过,当前的这场银行业危机,挤兑蔓延和恐慌传播的速度,与当年相比却似乎一点都不遑多让。而这可能也正引出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由于社交媒体、网络银行等技术的发展,银行业本身似乎比十多年前更为脆弱……

“推特和智能手机时代”的第一次银行危机

2006年7月,推特首度向公众开放;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发布。

虽然这两项产品的发布时间,都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但显然,当时还处于“婴儿阶段”,相对稚嫩的它们,对于雷曼危机的爆发和此后银行业恐慌的蔓延,并没有能起到太多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眼下,当众多社交平台和智能手机厂商的用户数,都开始发展到数以亿计时,情况早已大为不同……

事实上,很多人去年可能就会感慨,智能手机正使得俄乌冲突成为了历史上记录最详尽的战争,不仅改变着这场冲突的形态,也改变着世界对它的理解。而如今,在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银行业危机的轨迹显然也正因为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瑞银全球财富管理首席经济学家 Paul Donovan本月早些时候在解读瑞信危机时就不无感慨地表示,这是“推特时代的第一次银行业危机”。

Donovan指出,“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愈发凸显出提高声誉的重要性,这一变化可能是指数级的,我认为这是(银行业)问题的一部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系统风险中心主任Jon Danielsson也指出,与2008年相比,社交媒体“为破坏性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空间。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银行等越来越多地普及,都使得金融体系比原本更加脆弱。

事实上,在3月8日硅谷银行最初宣布筹集22.5亿美元资金,引发取款潮后,“SVB”(硅谷银行) 一词迅速登上了推特的热搜,推特上充斥着风险投资公司指示被投企业将资金撤出硅谷银行的故事。人们到处转发硅谷银行网站穷于应付用户的截图。

而在一天后,储户迅速从硅谷银行提取了惊人的420亿美元存款,相当于其总存款基数的四分之一。监管机构于3月10日正式接管了宣布破产的硅谷银行。

花旗首席执行官Jane Fraser上周在华盛顿经济俱乐部举办的一次活动上表示,“这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最初有几条推文,然后这件事(硅谷银行的倒闭)发生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银行倒闭事件发生的时候都要快得多。”

“数字挤兑”更加可怕?

不仅仅是那些令人恐慌的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就四处传播,现如今,钱也可以同样迅速地被提取。手机移动银行业务改变了银行用户的基本行为,也大幅提高了金融机构崩溃时的速率。

2007年,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的破产挤兑时间还早于移动银行业务——大量储户在其郊区网点外耐心排队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而这一次,其实并没有金融危机时那样大量的排队现象,因为你只要上网,点击几个按钮就可以了,”Donavan称。

圣加仑大学IFF金融研究所的税收和贸易政策负责人Stefan Legge表示,这种快速的信息传播和获取获取效率的结合,正使得银行更加脆弱。

“在过去,人们在银行网点前排队的景象会引起恐慌,而今天我们有了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银行挤兑可能会发生得更快”。

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或许都会提到,良好坚实的信用是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基础。金融危机就像一座大厦的倒塌,,它的基石发生了动摇,信任不复存在,信用自然也就烟消云散。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资本是储户和投资者的信任。如果失去信任,那么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发生。

对此,《美国金融恐慌200年》一书作者Tom Vartanian本月早些时候就曾表示,“硅谷银行危机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告诉我们,科技可能正在淘汰上世纪30年代建立的现有监管结构。在一个技术娴熟的环境中,人们或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整个金融系统。”

浏览:123
日期:2023-03-27来源:早间财经要闻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