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寿林 赵景致 每经编辑 陈星
3月2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论坛上,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海闻表示,CPI、PPI持续走低,反映了消费和投资仍相对不足,源头在于信心和预期都需要进一步恢复。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2月CPI同比增长1%,PPI同比下降1.4%。“现在从两个数据来看,核心问题都聚焦于一点,即民营企业有没有信心?能不能让他们更多地去投资?只要它们加大投资,那么既促进了供给,又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增加了居民收入,从而也会进一步促进消费。”海闻指出。
谈高储蓄率:反映低消费意愿
NBD: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是高储蓄国家,请问高储蓄与居民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海闻:高储蓄率,说明大家未把钱用于消费,所以出现总需求不足。消费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国约占40%,但在发达国家超过50%。
如果说,早年的高储蓄率可能反映了投资的高回报率,那么现在的高储蓄率则反映了低消费意愿。储蓄和消费正好相反,在给定收入的情况下,储蓄越多,消费越少。所以关于高储蓄率的问题,我认为这说明现在大家消费的信心还不是很足。去年消费是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增长了3.5%,低于我们今年的GDP增长目标。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
CPI同比水平较低,说明总需求未较好释放,或是说消费增长缓慢。目前消费水平表现较低,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短期内,三年疫情使得人们某些消费习惯有所改变,部分供给也因疫情减少而未及时恢复,供给尚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这均需要时间逐步恢复。
二是从中长期看,消费还取决于人们的当前收入水平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当前,不少行业依然不太景气,工作机会较少,青年失业率较高,消费水平自然较低。若未来收入不确定或者工作不能保证,消费也会下降。唯有当经济好转,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更有信心,此时才会有更多的消费。
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发放消费券显得不足,而应更好地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民营经济,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谈经济复苏:3月份后将步入正轨
NBD:今年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请问您怎么看?
海闻:PPI下滑一方面是受国际生产成本如石油价格等下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内的总供给增长不足。疫情过后,现有的生产能力必然要恢复,企业努力生产,将因疫情失去的产量尽快提上来。但企业是否继续增大投资,继续扩大生产,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
这方面,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问题不大,但民间固定投资增长率却一直在下降,今年前两个月仅有0.8%。因此,我们需关注民营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的趋势,而民营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民营经济更多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才能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更多地促进消费。
据统计,包括农村、民营企业、外商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实际上雇佣了中国80%以上的劳动力。所以说要真正解决消费问题,就要解决收入问题;要解决收入问题,就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后面就是企业投资和生产的问题,而民营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的问题能否解决好,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期。
现在从两个数据来看,核心问题都聚焦到一点,即民营企业有没有信心?能不能让它们更多地去投资?只要他们加大投资,那么既促进了供给,又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增加了居民收入,从而也会进一步促进消费。
NBD:目前来看,您认为CPI和PPI的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海闻:3月份应比前两个月好些。因为1~2月时逢春节长假,企业在生产方面相对放缓。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份,我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较多,随后便进入春节,不少企业直到2月下旬才开始重新规划今年和未来的发展。
此外,不少人也在观望,希望通过全国两会看到更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我认为,3月份后,消费和投资应将进一步增加,经济也应开始步入正轨。但是,中长期的发展还要看民营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