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指导,《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主办的“《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12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12月13日,比亚迪(002594)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论坛上表示,立足于新时代、新形势,新能源汽车发展要牢牢抓住当下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自主可控,坚定技术创新,打造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名片,加速迈向汽车强国。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
廉玉波分享了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展望。
他表示,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们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想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不能跟随传统汽车的技术路线,必须走一条中国原创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
在廉玉波看来,我国自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开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和符合国情的技术体系,形成了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助力了产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结合比亚迪的亲身实践,他重点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例如,比亚迪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纯电动汽车整车平台等方面取得显著技术突破,实现了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电驱动产业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等成果。同时,比亚迪还研发了第三代纯电动汽车平台e平台3.0,加速了电动汽车销量的攀升。
他还提到,随着技术进步,智能驾驶也将从单车智能向车路云一体化演变,能够提升整体城市的交通效率,让汽车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L2智能驾驶辅助渗透率逐年提升,L3量产车型上路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全国多地积极设立智能网联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将进一步提速。
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廉玉波认为在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应当顺应五大变革,把握三个原则,发展四条主线,以实现全面电动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进一步突破为目标。
面临诸多挑战,他认为新能源汽车走向更高的发展需要把握产业创新,低碳发展,技术变革,竞争优势引领特征。将当下重要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高效能创新力、智能化制造力、高质量产品力和高水平影响力上。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廉玉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是比亚迪的廉玉波,非常高兴受邀参加此次的《财经》年会,跟大家分享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总体发展状况。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们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外的汽车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我国想实现汽车产业的全面超越不能跟随传统汽车的技术路线,必须走一条原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
我国自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开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和符合国情的技术体系,形成了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助力的产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我国新能源(600617)汽车在2015年迎来了一个突破性机遇,渗透率超过了1%,真正迎来产业化发展的拐点。从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破万辆,11月14日迈向年产千万辆,十多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重要节点。2023年,我们汽车出口400多万辆,中国成为第一大汽车产业出口国。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每个月都有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前三个季度,“新三样”出口占总额的4.1%,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们出口的新名片。
正是我们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打造出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的转变。今天我结合比亚迪的亲身实践和我的体会向大家重点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
首先是动力电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一直有长续航里程和高安全的诉求,动力电池的研发主要围绕着高安全、长续航、长寿命展开,通过材料和结构的创新满足市场使用的需求。动力电池系统在材料、结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达到了国际的领先水平。针对固态电池,产业也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在蓄势待发。
在这方面,比亚迪坚持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线,针对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设计挑战,我们创新设计了超大长宽比刀片电池,并提出了高集成效率无模组电池系统设计的方法和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攻克了电动汽车乘用车高安全与长续航协同提升的行业难题。
电池系统结构设计持续创新,加上电池单体材料的创新,推动了电池技术持续改进和成本的下降,我国动力电池系统的技术水平得以实现大幅提升,成为动力电池产业进步的一个最大的推力。
从最近两年的产业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实力提升,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领域。
电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第二大核心部件,其驱动模式和燃油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革,可提供远超燃油车的动力体验。
在驱动电机关键技术方面,我们在材料部件、结构、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促进驱动电机持续朝高速高效方向发展。
在功率半导体方面,产业初期我们这方面的技术不是很成熟,早期的功率半导体完全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的风险。为此,我们从设计流程入手,攻克了材料、封装等关键技术和工艺,自主建立了全产业链的生产线,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现阶段功率半导体已经全面向碳化硅方向迈进,基于以上的电机电控技术的自主掌控,比亚迪开发了系统深度融合的智能电驱动系统,实现了电机、减速器、电控、DCDC、电池管理等关键部件的深度集成。
经过长期的自主攻关,我国电驱动产业在材料构建、总成方面均取得了技术巨大的突破,无论是制造工艺和总成性能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电驱动系统也处于全球领先。
我们要实现全面引领,电动汽车的平台研究是我们发展的战略。新能源汽车在这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油改电,在传统燃油车上进行改进。第二个阶段基于燃油车的平台进行设计,但想要真正实现电动车和燃油车真正的竞争和实现超越,必须要有真正的电动车的专属架构,抛弃燃油车传统的架构。在此背景下,产业在纯电动汽车专用平台方面取得了突破。
从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开始,就非常重视平台化,按照“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思路,迄今为止,我们电动化平台已经来到了第三代,今年推出了e平台3.0 EVO,打造了超五星的CTB安全架构,高效热泵空调系统、全域智能化快充的解决方案,高转速智能电驱动系统、整车智能运动控制中心的五大技术集群,让电动汽车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提供更优秀的驾乘体验。
自主品牌的车企基于自身的理解搭建了自己的电动车平台架构,技术水平和整体性能都较过去的燃油车时代有不可同日而语的领先,引领了全球电动化的变革,在电动汽车领域,有了中国一揽子的电动汽车的方案。
基于纯电动平台的技术创新,中国车企也建立了全新的电动汽车的设计方法,电动汽车的综合性能优于国外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品牌,在安全、操控、环境适应性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感知主体正在从传统以人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智能系统为核心,随着硬件产品和软件算法的迭代,在系统信息安全共享的基础上,汽车能够充分使用各组成部件的信息,为乘客提供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出行服务。
特别是随着数据量级的增长,突破了传统规则下单车智能的上限,让整车内传感信息的范围更加广泛,整车的感知网络更加全面,更高精准的控制,实现了更高阶的驾驶,突破单车智能的上限。
未来汽车智能驾驶将从单车智能、多车智能到今后我的车路云一体化演变。单车智能通过高阶的辅助驾驶技术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其本身也向高安全、多场景、高性价比方向发展,基于网络通信技术,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进一步实现车辆安全行驶的效率。面向城市交通,通过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基于通信、感知和计算的融合,构建超数据、超感知的预判能力,能够提升整体城市的交通效率和汽车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智能驾驶产业化路径愈发清晰,L2智能驾驶辅助渗透率逐年提升,更多试点示范促进智能网联发展。L3量产车型上路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政府正式发布了批准L3上路的政策。北京、上海、重庆已经发放了多张L3测试牌照,迈出了融入智能路网的第一步。随着全国多地积极设立智能网联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将进一步提速。
经过长期磨炼,我们的能力不断提升,我们2008年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电钻的双模插电混动车型F3DM,2010年推出纯电动轿车e6,之后伴随先进技术的上市,使得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在技术路线和车型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国内外市场,我们也打破了市场的垄断,2023年我们销量超过了300万台,这也是我国汽车工业40年来自主品牌第一次实现了对国外品牌的超越。到今天,在中国每三辆电动汽车比亚迪就有一辆,全球市场每五辆电动汽车就有一辆是比亚迪。截止到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比亚迪已经超过了1000万辆,这个月末大概可以实现全年425万台整车的年度销量。
我们开发的车型获得了国际权威媒体高度评价,我们的刀片电池与特斯拉、红旗、小米、小鹏等一些国内外车企合作
现在我们开启了全面出海的战略,高性能新能源汽车出口德国、日本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巴西、泰国、匈牙利建立了自己的工厂,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从最早的跟随发展到引领全球的跨越式发展。
最后,向大家分享一些我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产业、市场、技术等方面我们要塑造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一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我们应当顺应五大变革,把握三个原则,发展四条主线,朝着实现全面电动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进一步突破为目标。
当前,产业迎来了全球化竞争,技术、产品、贸易存在着国与国之间相互的博弈,全球化竞争也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汽车产业有机会在竞争中实现全面领先。但是,产业发展仍有一些挑战,比如产业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还有待提升,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核材料等方面还有待突破,仍需要我们加强攻关,实现完全的自主可控。
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特征愈发显著。跨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将是未来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市场的高速发展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拓宽我们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交叉融合的创新。在横向方面,技术创新要推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生活的融合创新发展。在纵向方面,我们要从工程创新走向理论创新,通过科学理论引领技术难题的突破。
新汽车催生了对新人才的需求,目前汽车产业所需的人才和知识能力随着技术创新发生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满足汽车技术日益复杂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复合创新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新能源汽车培养新人才、推动汽车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汽车走向更高的发展需要把握产业创新,低碳发展,技术变革,竞争优势引领特征。将当下重要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高效能创新力、智能化制造力、高质量产品力和高水平的影响力上。
当下,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推动四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汽车产业的全面电动化,推动交通和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推动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全链条的技术创新,比如材料、结构方面的新技术、智能底盘等技术,探索智能驾驶交互等方面的新发展;在制造工艺方面,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究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制造模式。全链条的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我国巩固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有优势的重中之重。
围绕产业需求,需要持续优化资本要素配置。积极搭建智能网联汽车的产融平台,合理使用信贷、债券、保险等金融工具,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精准配合上下游的需求,配合金融要求和产业链互通。资本布局要紧跟产业的发展,通过搭建产业投资价值分析数据库,供需精准对接的平台等明确投入方向。
应对新能源汽车国际壁垒,我们必须提高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碳足迹的管理能力,加快整车及零部件的回收利用体系,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建立碳核算标准体系,建立碳足迹管理的平台。
立足于新时代,新形势,新能源汽车发展要牢牢抓住当下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自主可控,坚定技术创新,打造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名片,加速迈向汽车强国。
比亚迪也将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拥抱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打造世界级的汽车品牌。
以上是我的全部分享,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